2012年5月,市直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工作开展以来,53名“第一书记”切实履行“五员”职责,紧密结合第七轮包联和新一轮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引项目、解难题、办实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展现“第一书记”在工作中创造的新经验、新思路、新做法,扎实做好下一步工作,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咱村的第一书记”,敬请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许静
东、西、南三面环山,东港区三庄镇讲合沟村,就坐落在山坳里。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房子依河依山而建。初夏时节,在村中任一处驻足而望,都是满目的青翠。
美丽,生态。这是第一书记范友全对讲合沟村的第一印象。
然而,这里曾是日照市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村民的房子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紧靠山体,每逢大雨,易遭遇山体泥流和滑坡。
期待整村搬迁项目尽快推进。这是范友全在讲合沟村听到的第一个声音。
2012年5月2日,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嘱托,范友全从市委办公室赴讲合沟村任第一书记。
到村的当天下午,范友全就与三庄镇党委驻村搬迁工作指挥部和村“两委”成员研究搬迁工作思路:在已获得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区配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村,才能做到既让村民满意,又与产业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随后,范友全多方联系并邀请市、区有关专家20余次到村现场办公,深入研究、探讨成本投入和控制、户型设计与规划等,并不断与村“两委”干部统一思想,入户征求村民意见。
最终,村里确定,统一建设三层楼房,每栋可安置两户,加上平房户均建筑面积140—150平方米。“每户都有地下室存放粮食,都有平房可以支炕,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村民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工程于2012年8月16日顺利开工。
如今,20栋整整齐齐的楼房,在村北的安全地带容颜初展,部分村民6月份即可搬迁入住。楼房林立,红瓦白墙,一侧环绕着绿树青山;另一侧,小河在安静地流淌。
看得见的改变,不止是房子。
“抓班子、带队伍,推动发展,化解难题,普惠群众。”驻村那天,市领导对第一书记提出的要求,范友全仍记忆犹新。面对村情不稳的实际,一年多来,经过物色、培养、帮带和两次调整,讲合沟村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由弱转强,党群“双向直通”机制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在市、区各部门单位的项目、资金、智力扶持下,村东北,新建起小塘坝一座,新增灌溉面积400多亩;东南水库边,新建扬水站一个,增加核桃片区灌溉面积300亩;河道治理工程已完工,河道衬砌,碧水清扬;各级党组织党员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000余件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100多件……
5月13日,讲合沟村村委会办公室。穿运动鞋、皮肤黝黑的范友全非常忙碌,不时有项目建筑方或村民前来与他交流。
“400户,1241口人,人均一亩耕地,一亩板栗园。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或种植。”对村情了如指掌的范友全,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结合下步的村庄整体搬迁,理清发展思路,让村民富起来。
带领村民赴外地多方考察之后,村两委初步确定了发展方向:发挥生态、水资源优势,以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新村为中心,探索发展沟域经济,探索建立投资企业、村集体、村民三方利益共赢的现代农业、畜牧业发展模式。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努力为讲合沟村留下一个集体和村民收入的来源!”范友全语气坚定。
新闻推荐
“有了这张卡,领钱、参保就更方便了,真是好啊!”5月16日,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保卡首发仪式上,免费领到社保卡的日照街道七里河子一村村民李大娘欣喜地说。...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