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班,沐沐围上来跟我汇报,“妈妈,今天我学会一首歌,跟电视学的。”接着一边唱一边小屁股扭起来,原来是韩剧里的《三只小熊》。整首歌是韩语的,她就这样依葫芦画瓢了。
前几天一个早晨,沐沐迷迷糊糊醒来,张嘴就唱“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我立马笑喷了,夸她唱的好,问从哪里学的,小人家迷糊着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还会编歌词。像《我的好妈妈》,她改成“我的好爷爷,下班回到家……”哄得老人心花怒放的。沐沐还会很多歌,经典老歌都是跟家里老人学的,《小草》《外婆的澎湖湾》《歌声与微笑》什么的。还有一阵子,一张嘴就是“moutain top”,或者“伤不起,真的伤不起”,这些口水歌是晚上跳广场舞时学会的。沐爸说除了音乐俗点,这完全是艺术家气质啊,遗传了他的音乐细胞,我说这应该与我当初高大上的音乐胎教有关。不管哪样,因为喜欢唱歌这个缘故,教她背诗的确省心不少。
沐沐最早的国学启蒙是唐诗。教她背的第一首诗是《游子吟》,那年她只有两岁,每天晚上背给她听,起初是我念一句她跟着念一句。这对她来说有点难,不比《三字经》,一句字数少,又朗朗上口。一首诗念3遍,就不想继续了,要睡觉。怕引起她的抵触情绪,也不勉强。
换到《回乡偶书》,竟很快背下来。沐沐有些得意的告诉我,她不只会背,还会唱呢。然后唱给我听。原来这是她经常听的幼儿歌曲里的一首。受此启发,以后每次教沐背诗,都把它编成歌,沐沐很喜欢这种方式,一首诗一晚上唱着唱着就学会了。这种学法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当年小燕子把《古从军行》当做剑谱背是一个道理。不过背唐诗不是每晚都在坚持,有时应小朋友要求还会讲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而且因为教的诗太多,也会出现很久以前学会现在又忘记的情况。但我并不在意这些,更在意这个过程中让她感受到的东西。
会背诗以后,小人家时常学以致用。比方说,刚认识了“盘”字,她就会问,“妈妈,是不是‘谁知盘中餐\’的‘盘\’?”《悯农1》她是这样背的:“四海无闲田,农夫能热死”,然后自顾自的咯咯笑。去年夏天去日照爬山,指给她看远处的瀑布,小人家若有所思,念叨了一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问她鸟是怎么叫的,能不假思索地喊出“百啭千声随意移”;也学会关心弱小动物了,看见蚂蚁就绕道走,“妈妈,‘一般骨肉一般皮\’,对不对?”
这样的发散思维和深不可测常让我惊喜不已,却也一直纳闷,小朋友是怎么想到这些的?作者寇建伟:资深媒体人
新闻推荐
现代手法演绎经典故事《新渔岛怒潮》杀青 “海上戏”让演员们吃尽苦头
《新渔岛怒潮》剧照点击查看原图近日,由山东卫视传媒、上海蓝星、日照广播电视台共同立项投拍的电视剧《新渔...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