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孙丹青
提到杨书记,村里很多人都会伸出大拇指。从乐此不疲跑腿办起3个村办企业,每年为村集体上交利润60余万元;到不让村民花一分钱铺柏油路、建沼气池、盖“养老房”,热心投身公益;再到为了帮村里一个养鸭户筹集资金,让儿子拿工作单位进行资质担保。24年里,杨超竭尽全力为村民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不仅让邻村人交口称赞,而且向曾经怀疑过他书生气重、干不了村支书的人证明了自己。
“九三年夏煤场立……九六年冬猪场起,决策正确路子对,百万资产归集体……村中道路镶料石,硬路通到民家里……一打深井三百米,甘水流到民心里……书记谨慎又仔细,待人亲切又和气……邻村村民高声赞,前东人民有福气……任有千言和万语,夸不完我们好书记……”这段百十字的顺口溜写于2009年7月,是曲阜小雪街道前宣东村村民张景柱为夸赞本村党支部书记杨超而流露出来的真心话。
义无反顾放下“铁饭碗”当村官
1991年,29岁的杨超受组织的派遣,放弃了在镇机关工作的“铁饭碗”,返乡担任起了前宣东村的党支部书记。这对他来说不仅意味着一种角色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面临人生中全新的挑战。杨超带着眼镜,身体瘦弱,有着浓重的书卷气息。在村民们眼里,这位新上任的村官太过年轻,上台讲话一开口就脸红的“后生”让很多村民也充满了不信任:“他根本干不了啥事,过两年就会自动下台。”杨超也曾经犹豫过、怀疑过,有人劝他说:“在镇里,干什么工作都不怯,每月按时领工资,何必回村受这份罪。”但是组织的任务、领导的信任和部分村民的支持,让他坚定了信念———要干就得干好,干出个样子来。上任之初,杨超耐心走访每家每户、摸清了全村底细。通过走访,他发现村里的矛盾根源在于村财务是糊涂账,村民们不清不楚,对村干部不信任。他认为,制度是整治村子最好的工具,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制定了《村民代表会议章程》。他从每10户村民中选出1名村民代表,共选出20人组成村民议事会;从党员中选出9人组成党员议事会,两个议事会组成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本届村委会换届后,新当选的村民代表推选出7人组成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理财小组的职责。每月20日为民主理财日,对当月发生的财务进行唱收唱支,约束了村干部的财务行为。群众关心的村务财务活动规范公开了,村子也越来越和谐了。他说:“当干部的应该主动‘给\’群众一个明白,不能等着群众来‘要\’明白!”
善于发现“金点子”,建起3家村办企业
杨超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村子稳定了,发展就成为头等大事。他说:“围绕发展想点子,没有干不好的事,要发展,就得有起点,就得找优势。”他敏锐地发现了村子的位置优势。村东的凫村火车站是二等编组站,过境的兖石铁路东到日照,西连津浦大动脉和兖州煤田,但是铁路建成十年运量一直不足,煤炭大量积压。经过调研,他认为有这么好的资源,一定要利用靠近铁路的优势搞货场往外运煤炭,为村子发展闯一条出路。
当时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资金怎么筹?经营管理人员哪里来?市场又在何方?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始终坚信“只要咱有梧桐树,就能招来金凤凰。”
1993年麦收期间,杨超顾不上收割家里的麦子,赶往邹城与投资者谈判。这一去,两天都没有回家,由于当时没有电话,无法取得联系,妻子害怕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到了第三天,他带着谈判成功后的喜悦回到家中,迎接他的却是妻子的埋怨:“麦子还在地里收不回来你不问,孩子腿断了你不管,三天没见,你要有个好歹,让俺们怎么办?”不善表达的他能理解妻子的心情,没有责怪她一句,一边静静地听着她的诉说,一边抚摸着女儿受伤的腿,但心里却充满对妻女的愧疚。这三天换来的是与邹城福利总公司的成功合作,总投资300万元年可转运50万吨的煤炭货场在前宣东村建成,货场平均每年向村里交纳利润20万元。
煤炭货场正常运转后,杨超看到老百姓仅仅靠种粮食很难让乡亲们富起来。他琢磨起利用村民富余的粮食搞养殖业或深加工,让粮食就地转化升值。为筹建养殖场,他带人先后四上山东农业大学、三下薛城啤酒厂、两去省农科院“取经”。经过努力,1997年前宣东村建立起了投资260万元的规模养猪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11月,附红细胞体病突然降临,横扫养猪业,前宣东村的养猪场也未能幸免,直接经济损失达50余万元。曾经喧嚣的生产场面不见了,员工们情绪低落,就连高薪聘来的技术场长及技术员也走了。面对如此凄惨的局面,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村民们议论纷纷,矛头直接指向杨超。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默默不语,他坚信市场是无情的,市场不会同情眼泪,幸运和希望只属于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人。他找朋友借了钱,向银行贷款,借来亲戚邻居的玉米、豆饼、麸皮,说服村“两委”成员集体又投入流动资金10万元。到2004年底,整个养殖场不仅还清了所有的赊欠账,还上交利润20万元。目前,存栏猪2000多头,年出栏5000头。以此为龙头前宣东村还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群众参与养猪,走上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致富的共同渠道。
杨超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脚步没有停下。去年春节,他与在外经商的本村村民孔繁亮签订共建玩具厂的合同。工厂厂房由村委会建成后租赁给孔繁亮进行生产加工玩具,租赁方预付10万元作为第一年租金和风险金,然后进行厂房建设。目前,玩具厂已经建成投产,每年可为村集体上交收入10万元,拉动群众就业收入达到300多万。
村里有钱了,就得为村民办实事
村集体有钱了,村里也有钱为村民办事了。杨超三次筹资200余万元对村内大小街巷及宣村北到崇文大道、东到104国道、西到陵城地界和南到邹城界的四条出村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硬化,2009年就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投资40余万元对全村吃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升级,让村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村民吃水、用电全免费。村集体投入资金近100万元进行“一池三改”,全村户户建起了沼气池。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休闲广场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村集体每年还为村民出资加入合作医疗,村民加入养老保险村集体补助20%。近年来,村集体共投入村内公益事业、公共事业的建设资金近800万元,没有让村民集资过一分钱。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杨超的身体一直不好,得了严重的胃溃疡,进行了胃切除手术,体重由术前的160斤减到现在的130斤。但是,他依然坚持工作。“只要群众选我,身体状况允许,我还想多干几年。”采访时,杨超曾经这样告诉记者,他虽然性格内向,但骨子里却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想为群众服务”、“想干点儿事”,将支部书记作为一项职业干,不单纯为个人,而是为了让村民出去之后感到“高兴、自信、有面子。”
杨超和村民谈心
杨超在玩具厂与工人交流
新闻推荐
8月2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这天上午,日照石臼利群18719商超店里的阵阵欢呼声,不禁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原来,一位在日照打工的外地小伙在这里刮出了顶呱刮“...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