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宗伟
“背上行囊,是过客;放下背包,就是家。每次长途跋涉回到麦盖提,心里都会有一种‘到家了\’的踏实感!”日照援疆教师李海燕在援疆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这也代表了日照援疆干部人才的普遍心声。
是什么让离家万里之外的“异乡”,变成了精神上的“故乡”?
2014年2月,36名援疆干部人才奔赴麦盖提,展开了日照市第二批援疆工作。援疆干部人才来自于日照的各行各业、不同单位,进疆后只转党组织关系,工资关系、行政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是个名副其实的“凑班子”。面对严峻的维稳形势、复杂的援建任务和远离家乡的孤独,如何让援疆干部人才尽快适应环境,并全身心地投入援疆工作,成了摆在指挥部党委面前的首要问题。
“既来之,则安之!必须转作风,树正气,讲道理,做表率,引导援疆干部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援疆观,才能激发队伍工作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日照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朱贵友接受采访时表示。
为此,指挥部党委在全员范围内深入开展“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大讨论,贯穿援疆三年始终。所有援疆干部人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进行深刻思考,形成书面材料,逐一上台发言,全体讨论。
经过讨论,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都认真规划了自己的援疆工作和生活,把援疆作为提升自己能力、水平,丰富人生阅历,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机会,自觉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国家战略和神圣的援疆事业之中。
援疆干部人才在麦盖提集中居住,除了援疆教师居住在麦盖提县实验高中教师公寓,其余的干部人才集中居住在援疆指挥部公寓。
“指挥部就是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的家。在各自援疆岗位上,我们代表的是山东、日照的形象,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尽可能多的工作;回到指挥部,需要让大家尽可能的放松、交流,把工作压力释放出来。”日照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委员、综合计财组组长秦承群说。
援疆干部人才根据兴趣爱好自发分成多个小组,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他”思想,指挥部处处充盈着“家”的温馨。帮厨小组除了帮食堂采购原料,还负责创新菜品,组织刀工培训、酸奶制作、亮拿手菜等系列活动,保障食堂菜品多样化;科技小组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接入循环喷淋系统,为指挥部小院的玻璃顶棚降温除尘;园艺小组建设起垂直绿化模式,池塘、茶座、常绿植物一应俱全,一派生机盎然;文体小组定期组织乒乓球、趣味运动会、读书比赛……
快乐的事情,大家一起分享;遇到困难,同志们共同承担。大家是援友、是战友,更是亲友,是一家人!(下转A3版)广阔的舞台,强有力的后盾,极大地激发了援疆干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援疆干部被任命为当地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先例不多,援疆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日照市农业局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站长曲明传就是其中之一,援疆几个月便被麦盖提县委、县政府任命为县农技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他冒着暴恐危险,常年奔波在麦盖提县田间地头,与维族群众一起研究农业种植技术,先后试验引种花生、大蒜、金银花等农作物,并多次组织麦盖提县农业技术人才到内地考察学习。
援疆干部孙运兵现任麦盖提县公安局党委成员、副局长,帮助麦盖提县公安局建起了南疆第一个技侦大队;建起了覆盖县城全域的电子监控网络……
不出家门的“内高班”、“内初班”成为麦盖提县学生争相进入的班级;麦盖提县人民医院骨科成为妇孺皆知的“山东专家”科;五征“村企共建”模式成为企业援疆的创新型典范……
“援疆输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技术、是思想、是友谊、是文化,是感情!通过这些,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副指挥陈凯说。
“创新、为民、务实、奉献”八个红色大字,嵌在日照援疆指挥部最醒目的位置,也融入了每一名日照援疆干部人才的血脉,这就是日照援疆精神!
新闻推荐
2016 年日照 10 公里沙滩马拉松暨2017 年日照国际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报北京讯(记者 窦亚昆)7月29日,2016年日照10公里沙滩马拉松暨2017年日照国际马拉松赛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体育总局...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