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丁兆霞
本报通讯员王田徐海霞
“我为我们村庄感到骄傲。”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宋家岭村村民吕海法告诉记者。而在两年前,人家问他哪村的,他还遮遮掩掩不好意思说。外人眼里“土房旧、路难走、山村穷”这些村庄印象,像一顶顶丑陋的帽子,让他觉得抬不起头来。
是什么让吕海法不再羞于做一个“宋家岭人”?2月14日,记者走进宋家岭村,探寻小山村的蝶变之谜。
穿过万亩良田,在青山碧水之间,一排排二层别墅呈现眼前,只见户户白墙灰瓦,三米宽水泥街道干净整洁,小花园的绿意包裹房前屋后……
社区礼堂一片欢歌笑语,一场村民自编自导的春晚正在上演。欢快喜庆的广场舞《开门红》《最炫民族风》跳出了村民心中致富的欢喜;孩子们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手持“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的春联夸赞本村发展;三句半《美丽乡村宋家岭》直接表达心中的自豪……据悉,“村晚”由该村大学生担任主持,父老乡亲齐上阵。有的提供素材,有的参与演出,有的做后勤服务,个个都以自己的作品搬上晚会为荣。
“以前这时候,我们也就蹲墙根拉呱,无聊得很。现在我们有钱了,忙春晚,看春晚,热闹极了。”吕海法说。
宋家岭的“乡村春晚”从2017年起开始举办。“办晚会的初衷是凝聚人心,传播孝义道德,摒弃乡村陋习,让村民在精神上不再空虚。”村党支部书记宋全胜说,“我们村依托党的好政策,实行土地增减挂钩,家家都住上了小别墅,生活水平提高了,乡亲们心里高兴,也愿意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依托土地增减挂钩实施异地搬迁,是开启宋家岭人新生活的“钥匙”,合作社则是一双帮助村民摘掉穷帽子的“手”。2016年,宋家岭村集体出资40万元,注册成立了“宋家岭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里400余亩土地,实行集体经营。
由于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合作社所流转土地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去年小麦亩产达到了800斤,而往年村民种植亩产只有400—500斤。“现在我们一亩小麦能多赚约600元咧。”宋全胜说,“之前村民买农药、化肥是按零售价,合作社则按批发价,买到的化肥、农药,价格更低,质量更好,一亩能省30元。而且,种植和收割的成本也比之前节省了140元。每亩还多产300到400斤,按现在市场价,小麦1.2元/斤,一亩多赚360—480元呢。”
“我们是全国少有的以村名注册、村民土地入股、实有股份的合作社。”宋全胜介绍。成立合作社后,村民不用任何投入,可按人头占股,每年最少保证了每人每亩地500斤小麦的基础性分红,到年底赚钱了,再按人头进行第二次分红。
不仅如此,村民还可以在农忙时在合作社担任临时工,按亩数定工资。在合作社固定工作的5位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元,农闲时还可外出打工。贫困户则可享受分红之外的公益金补助。
为保证合作社“为村民服务”的宗旨,合作社采取“村支部+合作社”的用人模式,村支部班子都在合作社任职,一个老干部、一个老党员负责监督。为保证分红的绝对公平,以公安局系统落户、销户为准确定人数,每月一调整。
“村集体有钱了,村民腰包鼓了,村民心里自然乐呵。现在我们村的邻居关系、婆媳关系都可好了。”宋全胜说。现在村庄5线入地、污水处理、改水改厕等工程全部竣工,达到了全国美丽乡村的最高标准。“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周边村土地流转,将此经营模式进行推广,并采用海藻农药,向有机粮食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开展免费义诊普及健康知识 日照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春节下乡服务活动
本报2月25日讯(记者徐艳通讯员胡召国)近日,日照市卫生计生系统组织开展春节卫生计生下乡服务活动,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对群众进行免费义诊。日照市卫生计生委对开展卫生计生下乡服务工作...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