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王璇子
12月11日,一场浪漫而新颖的婚礼在东港区香河街道时家村“上演”:
伴着飞舞的雪花,新郎迟庆鑫正牵着新娘刘娜的手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走向家中,而走在队伍前面引领他们的是穿着喜庆服装、载歌载舞的时家村文明迎亲队。
“热闹又文明,这么办不孬。”没有了“绑树”脱衣”“扔海”等婚闹行为,这场不一样的婚礼受到不少村民点赞。
事实上,婚事新办、俭办,在香河街道这并不是首例,今年10月16日,北大村的路口上,新郎牟祥军、新娘高梦鸽刚下车,文明迎亲队便迎上前去,伴着喜庆的音乐舞动起来。
文明彰显的是城市涵养。香河街道按照“人人崇尚文明、人人创建文明、人人享受文明”的思路,把移风易俗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严格实行一把手工程,在全街道形成了反对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俗话说,移山易,易俗难。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上,香河街道勇于向备受新人诟病的恶俗婚闹行为“亮剑”———开展遏制恶俗婚闹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治理各类伤风败俗的婚闹行为。
在利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循环播放宣传音频的基础上,村两委对本村即将举办的婚事提前入户做好婚事新办的宣传工作,坚决杜绝恶俗婚闹不文明行为。同时,街道在各村居逐步建立文明迎亲队,通过在婚礼现场宣读《倡树文明新风 抵制恶俗婚闹倡议书》、组织新人签字等方式内外兼修全方位抵制恶俗婚闹的发生。
“我们入户宣传时,双方父母都很理解,年轻人也愿意带头,这说明恶俗婚闹确实该抵制了。”时家村党支部书记时文春说,文明婚礼摒弃了过去的婚闹陋习,又避免了铺张浪费,很受村民支持。
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枷锁”,思想是先导。据香河街道宣传委员安霞介绍,为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街道在举办移风易俗专题晚会、播放移风易俗微电影的同时,创新建立了“一约一会一队”宣传服务模式。
“一约”即村规民约,“一会”即红白理事会,“一队”即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同时,建立并完善“三员队伍”建设,即监督员、网格员、宣传员。监督员由街道包片领导、管区书记、包村干部组成,包联网格员全覆盖;网格员由村“两委”成员组成,包联宣传员全覆盖;宣传员由村妇女骨干组成,包联农户全覆盖。
“破了旧,就得立新,否则,陋习就会像烧不尽的野草随时重生。”街道为每村配备一名移风易俗指导员,指导各村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并在村公开栏内进行公示。同时,各村分别与党员签订了《承诺书》,与村民签订了《协议书》,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街道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级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街道组成由宣传办、民政办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移风易俗督查考核组,定期到各村进行检查、走访,检查结果当即反馈并指导各村进一步完善,同时将结果计入全年考核并作为全年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今年清明节,后楼村在后楼陵园举行了“鲜花祭祀,文明缅怀”仪式,大力推行文明祭奠,由村集体统一订购鲜花,每户免费发放三朵菊花,以此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在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积极响应。随后,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进行推送宣传,在全街道引起了不同凡响。
如今,在香河街道,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多了……文明新风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百姓心田,滋润千家万户。
新闻推荐
点个赞 山东日照感人一幕: 邻居搭成“最美人梯”救下悬空幼童
男孩头部卡在窗户护栏处,邻居、路人等主动参与救援日前,日照一名三岁孩子头卡在窗户外的护栏上,身子悬在半空。看到这一幕...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