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费洪芹
12月7日,尽管时令已到“大雪”,在山海天的海岸线上,有一片与松柏相依相生的茶园,苍翠欲滴,生机盎然,呈现出与季节截然相悖的景象,恰似天地之间极为夸张的一幅水墨画,这就是日照御海湾茶博园,也被誉为“中国近海第一茶”。
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市政协常委、日照御海湾茶博园总经理薄怀诺,在谈到这片茶园时,薄怀诺清瘦的脸上浮现了些许自豪。
据薄怀诺讲述,在“南茶北引”之初专家也曾在这里试种过,但未能成功,近海一线长期成为“南茶北引”的禁区。
敢于突破,填补近海无茶的历史空白
“做人不能安于现状,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努力奋斗。”薄怀诺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了能突破近海不能种茶的禁区,薄怀诺和他的团队拉开了一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创业历程。
“我们首先在这里取土样化验,发现其PH值在5.5—6之间,说明这里土壤没问题,非常适合种植茶树。”薄怀诺回忆道。那么,为什么专家在这里种茶却没成功呢?他们苦苦探索,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这近海一线,春天总要迟到10—15天,气候比日照西部晚一个节气,如果与日照西部山区同时种,茶苗很难出。
“只要将种茶期推迟半月,一切迎刃而解,茶树苗全苗旺。”薄怀诺几句话将事情讲述完毕,但期间经受了多少煎熬只有自己才知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薄怀诺扎根茶园,摸爬滚打,终于突破近海种茶禁区,成功填补了日照市“南茶北引”以来近海无茶的历史空白。
茶归自然,为日照赢得“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美誉
茶苗长出来了,但近海的风沙大,如何让茶树健康生长,安全越冬,成为摆在薄怀诺面前的又一大难题。
经过反复思考和考察论证,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搞“生态建园、茶归自然、尊其属性、求本溯源”。
“在茶园周边、地堰之上,道路两旁,密植侧柏、白皮松,这样树随茶长,又比茶快,不用几年,就能形成一道道绿色屏障,既调节温度,又调节湿度,让茶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不用每年冬季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防护设施,还能还茶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天然属性。”薄怀诺越说越起劲,“通过这种方式,几年的时间,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茶树越冬的大难题,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的内在品质。”
不仅如此,薄怀诺还在茶园深挖水塘,让茶园流域的水统一收集利用,这样既解决了干旱灌溉问题,又能保持水土,加上茶园层层绿色风障,就形成了蓝海绿野、陆海相依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
薄怀诺归纳总结出的“让茶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管理新模式,不仅破解了茶树在沿海越冬的难题,也使日照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
如今,御海湾茶博园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为日照生态旅游的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薄怀诺表示,茶博园作为“大学产学研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大专院校及夏令营小朋友前来交流学习,在御海湾千米的茶文化长廊中感悟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
潜心耕耘,让有机茶更好地普惠农民
“茶树安全越冬的技术突破,惠及了日照的广大茶农,节省了大量的管理费用,提高了茶叶品质,契合了生态建设和节能环保的发展主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薄怀诺坦言。
薄怀诺在茶树种植与管理方面的潜心研究和大胆创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肯定,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都前来考察探访。
陈宗懋院士带领全国40位专家学者到御海湾茶博园考察观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林学会分别授予御海湾茶博园为“全国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骨干企业”“国家级有机绿茶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承建单位”“现代科技生态示范园”。
在薄怀诺眼里,这些成绩仅仅代表过去,作为市政协常委,他从未忘记身上的责任:“我要以茶为业,以身垂范,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建言献策,将茶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日照茶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为全市茶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为广大茶农共同致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薄怀诺真诚地说。
新闻推荐
本周前期气温“小升”后期“下降” 最高气温 11 ℃,最低气温 0 ℃
本报讯(记者黄建玲)经历了前段时间的冷空气、大降温、大雪以后,最近一段时间除了气温比较低以外,天气还是不错的,冬日里偶...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