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艳
9月的后鹅庄,秋高气爽。沿着村口柏油马路缓步前行,金色的稻田层层叠叠、河中鱼儿嬉戏、白鹭翩飞起舞、岸边绿树掩映、开心农场满园绿色……一派清新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
据了解,后鹅庄村是东港区重要的水稻产区,曾经,该村班子薄弱,村集体收入为零,村内基础设施较差,属于经济落后村。
2018年8月,东港区选派“第一书记”柏明军到村后,为解决村级发展难题,柏明军扑下身子扎根农村,尽最大努力帮助村民解决身边一桩桩“小事”,并把发展产业项目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抓手,激发群众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取得明显成效。
后鹅庄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村里致富能手极少,创收渠道单一。“群众要致富,关键看支部。村里没有一支好班子,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就是一句空话。”柏明军到村第一天通过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即商定村庄发展方向,确立了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紧接着,印制和发放联系卡300余张,架起了联系群众的沟通之桥。抓实党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升两委成员的党性意识,为开展工作做好铺垫。2018年底,该村在街道考核中甩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被评为“服务重点工程先进单位”,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年多来,在柏明军的努力下,该村上演的一件件实事,让百姓交口称赞———
建设了文化大院,同期建设配套附属用房6处,用于残疾人康复、日间照料、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该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成立了“日照市鹅庄智慧康养中心”,挂牌为“后鹅庄幸福院”,并于2018年10月17日正式投入运营,村内残疾人、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0岁以上独居老人全部纳入服务范围,签订了服务协议,同时为每人购买一份人寿(银龄安康)保险。
“过去,儿子、儿媳妇外出打工,我留守在家十分孤单,如今,每天都可以来幸福院里和这些老伙伴们一起晒晒太阳、拉拉家常,再也不孤单了。”老人李仲练说起在幸福院内的生活,一脸满足。中心成立半年来为3名残疾人、6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为18名服务对象提供日间照料、健康服务、娱乐休闲等服务。
更为欣喜的是,今年年初,东港区残联来该村指导残疾人无障碍建设工作,通过实地勘察,最终定下了“会诊”的模式,即现场到残疾人家庭看情况、问需求、换角度、定方案,施行一户一策,打破以往“报需求”的定式思维。目前,后鹅庄村9户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已全部完成,真正解决了残疾人的需求。
结合村集体经济薄弱、种植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低的实际,在柏明军的推动下,2018年11月1日,该村流转土地3.3公顷,用于鱼稻混养,村集体采用合作社运行模式,今年2月,项目开始施工,按照鱼稻混养的标准已完成基地建设。4月中旬开始育苗插稻,有效带动了水稻种植现状,实现集体增收。
同时,后鹅庄村还通过整合优质肥沃菜园地,分批次打造直供主城区的近郊“开心有机家庭农场”,为各位农场主找到放心蔬菜基地的同时,也找到了致富之路,目前,“家庭农场”已正式运作,一期100名农场主已经成功认领,二期正在计划酝酿当中。
“有了产业带动,贫困人群的脱贫脚步就会迈得扎实而有力。以乡村振兴产业带动,才能筑牢群众脱贫根基。”柏明军说,一个个相继建成的产业项目,不但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和贫困人群提供增收渠道,也辐射着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蓬勃发展,在东港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后鹅庄村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抓好村级建设“六个一”,即学好1本书、开展1次集中培训、讲1次专题党课或报告学习体会、参加1次志愿服务、办1件实事好事、召开 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提振该村发展信心,昔日的“薄弱村”正转身变为一个基础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秀美、生机盎然的村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霞张莹)10月22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向东带领省工业运行指挥部督导组来日照市,就工业运行及稳增长工...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