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向阳 王霞
11月15日,记者在海曲印象文化广场项目工地看到,绿网苫盖、洒水抑尘、雾化喷淋等多种措施,让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再尘土飞扬。如今,随着对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的精细化管控,日照很多大大小小的工地,基本告别了“灰头土脸”。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份,日照市PM10 改善率全省最好。进入11月,1日至15日,全市PM10改善率为19.6%。
数据的背后,是日照市民蓝天白云常相伴的“小确幸”,更是日照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硬仗的决心和行动。
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坚行动工作专班,各区县、各部门狠抓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落实,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科技设备“放大招”,让治污出击更快更准。过去的4个月,市民们抬眼可见的神秘“绿光”,来自于日照市启用的治污“黑科技”———大气污染防治激光雷达走航车。这辆看似普通的车子,就是一个“移动监测站”,在大气重点管控区域开展巡查,颗粒物浓度一目了然、精准定位。
不仅如此。激光雷达走航监测、巡查到的问题第一时间推送到“雷达交办”App,报送污染事件,交办相关单位或部门查办。截至11月16日,“雷达交办”App共交办问题1826个(次),目前已整改完成1688个(次)。
进入秋冬季,气象扩散条件不利。自11月1日起,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了“夜鹰行动”,每晚10点以后对无审批手续施工的工地以及重点工业企业夜间排放情况开展夜查。
同时,开展24小时驻厂帮扶,驻厂帮扶组与专家团队、雷达技术团队密切配合,为企业污染防治以及重污染天气“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提出精准的帮扶指导建议。“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猫抓老鼠’,而是更多向帮扶指导方向转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焦春锋表示。
镜头聚焦港口。7月27日,总长度9800延米的石臼港区防风抑尘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日照港安全环保部管理人员介绍,工程全部竣工后,将增加17—19米高的防风抑尘墙近12公里,进一步完善港区、港界的绿色防风抑尘屏障。
港口污染防治还在升级。建设港口环境监测网络,设立市控点2个、自控点13个,实时发布PM10监测数据,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开展环境整治深度治理,组织升级短倒车辆、散货作业的抑尘设备,做到汽运疏港全封闭、散货作业全抑尘。
瞄准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开展系统治理、全面治理、深度治理,如今在日照,重拳治扬尘正全方位发力———
持续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住建部门加大巡查、检查、督查力度,狠抓“61840”治理措施和“八个百分百”的落实落地。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实时监测,对重点工地实行一对一现场监管,派专人24小时盯靠,督促严格落实各项抑尘降尘措施。
盯紧道路扬尘治理,城市管理部门对市政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的要求,投入洒水车、雾炮等设施,加大路面湿式清扫频次,强化深度保洁。严管渣土车撒漏逸散,确保道路不起尘、不积尘。
矿山企业综合整治按照生态优先原则,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将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全部纳入绿色矿山建设规划,要求开采矿山必须具备防尘抑尘条件,安装喷淋除尘设施,硬化矿区道路,进行有效遮盖,净化开采环境。
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治理中,对重点企业内部堆场安装PM10
在线监测设备,采用防风抑尘网或封闭料场,并采取喷淋等抑尘措施,对物料运输、装卸、储存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污染,进行全流程控制、收集、净化处理,实现厂区内无可见烟粉尘及明显异味。
一笔一足迹,一步一脚印。如今,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纵深推进,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日照,正孕育在这份努力之中。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6日讯(记者隋忠伟通讯员刘璐瑶)近日,为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助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临商银...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