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冷炳豪)
9月12日下午,中科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维华的双脚刚下车,清凉的风吹着醇厚的“天然有机肥”的气味,让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倍感亲切。
“秸秆堆到那里太浪费了,应该翻到地里,这就是最好的天然肥啊。”9月12日,在五莲叩官镇的伟然农场,武维华不时登高远眺,他俯下身子抓起田里的一捧土,“就是要拒绝饲料,不打灭草药。”
到了五莲五蔬园,武维华事无巨细地询问着智能阳光板连栋温室的高度以及棚顶的材质,看到立体栽培的草莓苗,武维华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草莓品种的选择很关键,同样的栽培条件可以种30块钱一斤的,也可以种80块钱一斤的。而且除了卖果,育苗卖苗也是一种方式。”武维华抓起培养槽里的灭菌土,放在鼻子边闻了闻,“土壤的灭菌除了高温加热,还有一种类似酒糟发酵的土方法,成本可以降低一些。”
“有机农业的发展要靠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行业不能着急,要静静地做,可持续地做。”武维华说。
武维华院士是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他主要从事植物磷/钾高效及耐盐、耐旱等重要性状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植物响应低钾胁迫的信号调控网络机理及植物钾高效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解析方面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为峰摄影报道24岁,正是一个青年人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时候,但身高1.77米,潇洒英俊的小伙子张传绪却因病致盲,从此走入“黑暗的世界”。失明后,张传绪调整好心态,学习了按摩、推拿技能,并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