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友(滕州)
有人怀疑南梁水北支是宋朝开广济河时在滕县开挖的运河,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山川志》记载,“城北二里许,盖有运河故道焉,闸尚在,经白了村入湖陵。”接下来,笔者把它与宋朝的京(开封)东漕运联系起来,“京东之漕自广济河入京师。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给事中刘载督漕军丁夫,以通东方之漕。而南梁(今城河)自洪村南下有石崖高二尺余,不可舟。”有人怀疑南梁水北支是宋朝开广济河时在滕县开挖的运河,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广济河源起自开封,经鲁西南通梁山泊,大体是当今黄河山东段的方向和路线,它和滕州相距逾百公里,其间更有泗水这条南北向的大河,广济河和南梁河本无联系,作者因当时地理资料的限制做些联想,也只用“盖有”、“当是”等不确定的语句,无可非议,但当今条件下,再把北支当成船来舟往的宋代之河,确有不妥。南梁水在北魏地理名著《水经注》中早有记载,“水出蕃县,今县之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水经注》早宋朝400年,更早于县志千余年。北支若有人为痕迹,当是和灌溉及引水有关。
滕州关于境内运河的传说甚多,这可能与二千多年前泗水古航道的辉煌及隋、宋重视航运有关。泗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航道,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宋运河以今开封为中心,尽管与滕州无关,但 在开渠治水的大背景下,境内可能兴办一些水利工程。另外,传说更多的来源可能是元朝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为了国计开发运营了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就在滕县附近,有些河段还在原滕县境内,境内还围绕运河开发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治河运动,打乱了自然水系,给当地带来洪涝之灾。统治者还制定了严格的水源管理法规。这都给滕州历代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出现了许多运河的传说。
滕州是否有过东西向的航运史,这要从内河通航的条件说起,开发航运,社会需要、地形和水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从滕州的地形看,除了西南局部洼地,根本无法实现东西通航,滕州城高出大运河航道三十米以上,别说古代,就是用现在的技术开发航运也是大难题,这和处于平原洼地的南北大运河完全不同,县志疑似的宋代运河,大体是现在城区的小清河,尽管有闸坝拦蓄,谁都看得出无通航的可能。《滕州市水利志》记有1957年大水时,“从县城乘竹筏可直达西岗、岗头(今滨湖镇)一带”,那只是短期防汛应急,不是往来航运。上世纪五十年代,柴胡店镇刘村曾在薛河故道用船运梨下江南,笔者通过目击人证实确有其事,但只是在丰水期重载下行,并南下绕道薛城再入运河,另外刘村还比滕州城低了十多米。如上述,因特殊需要,在短期拥有丰沛的水源时,境内西部、南部确曾实现过行船(筏),历史上也可能有人做过尝试,但受地形影响和水源限制,绝不会在滕县出现《清明上河图》描述的那种水上繁荣。
境内运河的传说,说到底不过是古代为了国计民生做的一场自慰梦,真正的运河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随着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通水,将给滕州沿湖的现有港口带来巨大的效益。然而,更大、更直接的效益,是开辟了工业、农业及生态环境用水的新水源,滕州用上了长江水。旧社会滕州为了国计付出了五百年的宝贵水源,靠今天的国计又源源不断的还给滕州,还给了广大的北方人民,惠及了民生,这看似一场历史的巧合,但这种巧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会出现,滕州做了多年的运河梦,即将变为现实,并且比过去的梦还要美。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