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绿树丛荫中的羊庄镇陶山东村,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宋海存 摄记者 李同霖
时下,行走在滕州的乡间,处处可见平坦整洁的道路、优美怡人的环境、热情好客的村民。焕然一新的村落,如诗画似“桃源”,令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极了。大家伙儿的收入高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住得越来越舒适了!”近日,南沙河镇上营村高茂安向记者说。他的这句话,道出了全市农民的心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成果已经显现,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结合建设幸福滕州的实际,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通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年伊始,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成为枣庄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区)。
城乡一体抓环卫
镇村面貌大改观
2月25日的早晨,西岗镇北曹居的居民没有起床出门,保洁员蒋保荣早早来到居里,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只见他穿行在路边整齐摆放着的垃圾筒间,熟练地往保洁车上分拣户产垃圾,而后运往不远处的悬挂式垃圾箱。居党支部书记王玉忠介绍说:“我们居现在有两名保洁员,每天都进行居内卫生保洁。得益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我们居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全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我市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市目前已累计投入4.3亿元,城乡建设垃圾中转站42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正常运转,镇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先后培育环卫一体化典型镇5个,典型村10个,示范村202个、标准村900余个,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此外,我市还在生态文明创建的标准上,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制定了更加切合滕州实际的考核评价标准,标准再提升,措施再细化,奖励再提高,互相借鉴,共同提升。
公交站点设到村
新型社区显活力
家住安居小区的徐永和今年已经80多岁了,老人的老家在龙阳,城区到龙山龙湖公交线路的开通,解决了一直困扰他回老家不方便问题。现在徐永和老人一有时间,就找到公交站点,坐上公交车回老家逛逛:“每天坐这班车往来的人都非常多,城乡公交车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市区到镇里的交通,让我可以经常回老家看看,真是太好了。”
在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中,我市坚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三大主题,实施了“全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相继开通了城区到红荷湿地、龙山龙湖、木石、羊庄等8条城乡、镇村公交线路。实施了13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续建项目,今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8亿元。制定了35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试点村庄建设行动方案,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30个。
(下转A06版)
编者的话
自2011年全省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推进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成绩来之不易。1月21日,市委书记董沂峰就此作出批示。他指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希望把这项惠民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让广大农民共享滕州发展成果。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系列报道,从多个方面展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项工作对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继而主动参与其中,为加快建设幸福滕州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