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记者张静初识画家王兴顺是几年前在拥军送书画的一次书画笔会上,此后又一次次在市书画家的公益活动上相遇。平和亲切,自然沉静是他给所有人的印象。就如同他的画作,静笃之境跃然笔墨之间。
我喜欢王老师的花鸟画,喜欢他作品中那股自然外发的纯正气象,喜欢他厚实中放逸的笔墨功力,无论是逾丈的巨幅还是斗方小品,他皆能融笔墨于一体,溢清韵雅静于毫端。诗情画意统摄于纸上,表现了他内心的虚静自然、清俊有致。王先生与别的画家不一样或者说他的优势之处在于他不把绘画纯粹当做一种手艺,更多的是当做一种人格的塑建,当做一种美学范式去追求,当做一种修为去营发,当做一种人生命题去悉心追寻。所以他的作品能突出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悠远心灵,触碰人内心中的美感。
追溯王兴顺的艺路,深浅着“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想之轨,他的艺术历练,沉淀着传统与现代、写景与写境的笔墨迹象。王兴顺画里画外的世界,犹如他的画意和画面,虚着的是神态,生动着的是细节。观赏品味王兴顺早些年间的画集,里面的梅兰竹菊、残荷苍松、翠鸟飞雁等物,那静物就像是自然而然长出的,生长在他温厚湿润的笔墨里;那动物也像是跃纸而出,在寂色雪境间悠悠盘旋。艺术的情趣化,使得王兴顺的花鸟画更加灵动和简约。《风雪宿鸿》的意境,是深远而含蓄的,一湖残荷挺立于风雪中,它们曾经饱满的绿意,清澈的芳香,都在夏天里贡献给了人们,秋雨洗尽了铅华,它们只落得了一身荷骨铮铮,而当它们葬身于雪中时,它们对生命的离去没有悲哀,只有壮怀。雪落荷叶压枝低,愈发显得老辣沧桑了,像一位洞透了世事的智者,就那么知情知趣地任飞雪吹打着,这是残荷的骨气和精神。眼盯着画面,心思却如那绝尘而去的荷香,被那一缕洁魂带离了世俗之烟,其寂静清幽的感觉满情游荡,二十多只鸿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姿态惹人,很是让人不忍离目。据王先生介绍,以此幅画作为代表的多幅作品,都被国家级美术馆及个人收藏。
王兴顺的花鸟画之所以能被多家书画爱好者收藏,当然在于他自身的审美、笔墨功夫、勤奋好学、乐此不疲,以及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所致。王兴顺为画鸟,经常到林中及“鸟市”观察鸟的动作、神态,聆听鸟鸣,数年目识心记,形诸笔下,才有了如此形神兼备、生动可新的鸟类“相册”。由画“相”到写“神”,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深刻:《花影虫趣》时的传情,《秋江遗韵》的回望,《旷野春晓》时的怡然,《雨潇潇》中的精神等,那种笑容可掬的《水阔蛙声远》,《花姿禽影》时的母子同乐……形神各异,鸟态纷呈,动感十足,清新、明丽,活脱脱如闻鸟鸣,如见鸟态。
王兴顺念念不忘自己曾在山东轻工业学院美术系这所艺术殿堂里攻读学艺,感恩青春岁月、感恩母校师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友。对文化人而言,青年时的校园生活最难忘怀,因为这短短的大学岁月,使他开拓了视野,掌握了基础,找到了扬长避短之处,决定了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王兴顺在济南的学习生涯让他领略到宋人花鸟画的精致、元人花鸟画的雅逸,三十多年的水墨生活,乃能从优秀传统中广采博取,形成自己工意兼具、典雅秀逸的风格。
王兴顺说:画画就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人貌变画风也在变,不变的是情感。情感是什么?唯画所寄寓。
很淡然的一句话,道出了画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艺术的生命,其实就是活在画家情感中的。
艺术的情感化,使得王兴顺的花鸟画更加灵动和简约。那只小鸟独立在一枝荷茎上,蓦然回首时,看到的是“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吗?王兴顺说,他就好比是那只小鸟,荷黄映瑞雪,清淡中独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夜阑人静,在茶余饭后,常常回味着生活的诗情画意,感动了就画下来,就成了现在的画。
宁静致远墨中醉。王兴顺以艺术家的眼光,寻找挖掘着生活的美,并赋予了眼中之物个体的情感,以其老辣简约、温润有力的笔墨,画出了花鸟的风姿和神韵。他的艺术作品,采撷的是他生活的花蕾。过目难忘的绿荷鸿雁,花意缠绵的紫藤花,秀色可餐的大南瓜,山间的野花,湖畔小憩的鸳鸯等,都被他的神来之笔浑然天成了艺术的奇花异葩,它们盛开在了水墨宣纸之间,是那么赏心悦目,清香宜人。
新闻推荐
为切实贯彻中国保监会关于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的通知,摸排济宁华夏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近日,济宁华夏保险召开特别早会,宣导部署“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自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