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桦
于洪亮是个本色作家。
这当然是基于其创作所呈现出的面貌得出的印象。
评价一个作家的心路历程或曰来龙去脉,除了文本,还有人生状态和个人品性,这才有了文学史意义上立体的李白与杜甫,陶渊明与孟浩然……他们既气味相似又风格迥异,师承中有摒弃,包容中有独特。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其作品的名句佳构之外,还有诗人不凡的人生经历。
“文学即人学”,“人品即文品”,我坚信无论到了任何时代,这一理念都适用于每一位写作者,尤其是散文写作者。按照目前时代的飞速发展,我相信在未来科技统领的世界,兴许电脑会与人类的大脑实现链接,人类的思维方式将获得拓展与改变,甚至会令人“脑洞大开”。但即便如此,智慧的人类也不会让电脑彻底支配了思维,变成机器的附庸。人类的文明的方向一定是朝向符合人性的美好需求,这也就决定了人类的感情走向永远复杂繁茂,脆弱而孤独,爱恨情仇是个永恒的命题,追求自由与依恋乡土多元并存。
从这个意义上讲,表达乡愁当永远是人类的情感主题之一。
像许多乡土作家一样,于洪亮是一个有根的人,这个根就是生养他的故乡。他自幼在齐国故都这块厚土上长大,源源流长的淄河哺育了他。童年的乡村生活是如此凄苦,刀刻般嵌入记忆,最终成为一个作家宝贵的写作资源。多年之后,身居都市的于洪亮开始回望岁月,他把目光瞄准了故乡的方向,他一次次地返回早已面目全非的村庄,牛车与石碾不见了,场院地与村前池塘不见了,而时光不过是悄然行走了四十年,就让世界彻底改变了模样。他在童年的河畔徜徉流连,在散发着旧棉絮味道的老屋里住宿睡眠,他透过窗棂仰望深邃的苍穹,企图寻找到当年的北斗七星。他是个念旧的人!经过反复打量与观照,那些远逝的人物和事件浮雕般呈现,于是就有了笔下传奇色彩浓重的“神鞭大舅”,有了当年吃蒸野菜、吃地瓜的“生产队的那些事儿”,有了对于“三根筋挑着一个头”的饥饿的回忆……他的笔触是朴实的,每个文字都沾着泥土的芬芳,庄稼或树木般率真,没有矫情与粉饰。我知道他阅历丰富,早年吃过苦,干过小工;他做过民办教师,当过基层干部,凭借刻苦努力,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在时光与泥土面前,他还是当年的他,灵魂永远不变,爱乡亲,爱家园,重情义,有着古道热肠的人格魅力;在生活里,他也极其厌恶某一类人,始终有自己顽固的处世与交友原则——这一点,让他区别于许多写作者。
在这部新结集的篇章中,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的一片孝心。于洪亮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兄妹和睦,儿女孝顺。通过《陪伴母亲的日子》《母亲复明记》《老于家的幸福》等诸多文字,我们看到他们兄弟姐妹对耄耋之年的老母亲的精心照料与呵护直至老人于2012年农历八月以94岁高龄仙逝,其诚其孝可感可赞,非常人所能做到;对母亲的耐心、孝敬的诸多细节,都让人想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佳句,而这也正是当今时代所缺失的中华文化传承环节。
粗略算来,我们相识已有近二十年,他始终是个令人敬重的兄长。记得当时,他在政府部门担任文化局长,忙碌的日常让他对文学创作只能望洋兴叹暂时割舍,但他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了许多当地的业余写作者,使他们摆脱生活之困,为改善他们的创作环境东奔西走,以至成为美谈。在担任文化局长期间,他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做了不少好事和实事,至今为人称道。他有极好的人缘和口碑,在众多文友眼中,他是个真诚宽厚的好人。文友们不因他离职赋闲而离开他,有的甚至联系更加亲密。在他的周围,始终聚拢着浓浓的人气,友谊的关心、发自内心的敬重,这让他没有感到寂寞。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个幸福的人。
离开工作岗位后,他本人也迅速地调整状态和思路,没有加入终日晒太阳拉呱闲扯的人堆中消磨时光,而是抓紧点滴时间读书写作,他用勤奋的文字堆积实现着早年的作家梦,展现生活带给他的丰富阅历和人生过往。他是快乐的,忙碌的写作让他的日子有了新的坐标。据我所知,除了写作散文随笔,他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我有幸通读了初稿,感到微微的惊讶,忍不住咕哝了一句:他的思想不老。
对于早年的梦想,他在向前走着,没有放弃追求;而我想说:他做到了。
(周蓬桦,著名作家、散文家。山东省作协首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作家协会协副主席)
新闻推荐
近日,山东成长在线教育集团石岩校长盛邀张店女企业家商会六组的65名女企业家齐聚联谊,现场听取了山东卫视少儿频道主持人汉宝哥哥等主讲的主持、演讲、写作等知识。活动中,这些叱咤商海的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