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张美荣孙宝坤
今年,兖州区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多渠道创新扶贫方式,实行金融扶贫、光伏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四位一体”***,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金融扶贫“激活力”
兖州兴达酒业吸纳5名贫困家庭劳力就业,带动20名贫困群众脱离贫困,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建行兖州支行今年为其优先发放贷款,并给予10%的利率优惠,为企业节省成本15万多元,实现了扶贫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为解决好贫困户就业增收问题,兖州区打造“金融政策”支点,全力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制定出台了金融助推脱贫的意见和小额扶贫信贷实施方案,列支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支持与整体带动相结合,对稳定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中小微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确定了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兖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小额扶贫信贷的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采取金融支持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脱贫的方式,对全区有劳动能力的1828名脱贫对象进行“造血式”扶持,帮助他们稳定增收。
光伏扶贫“拔穷根”
7月15日,兖州区新兖镇中心卫生院屋顶上160块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并网发电。该电站容量41.6kw,每年发电量约为5万度,在未来20年内,每年可为该镇齐王庙村陈亮等8户贫困户每户带来3500元左右的稳定收益。这也实现了兖州扶贫开发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在农村,贫困户尤其是没有劳动力、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是***的难题。为此,兖州区创新举措推出产业扶贫项目,与百意万家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对全区280户整户无劳动能力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采取“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利用镇村公共屋顶集中安装,贫困户不增加任何负担,就可安装价值4万元的光伏发电设备,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截至目前,280户光伏发电选址工作全部完成,已建成电站17处404.7千瓦,涉及贫困户80户,完成投资320万元。
扩大就业更“精准”
今年3月,兴隆庄镇刘岗村一家庭因病贫困,大女儿高中毕业,区就业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大女儿安排到村附近的一家企业去上班,每月能够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既能解决就业问题,还帮助整个家庭摆脱贫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年初,区就业办与扶贫办联手,针对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根据其爱好、手艺等所具有的一定优势,在就业信息中,查找相关就业岗位,帮助其就业,上半年共安置困难人员221人就业。同时区就业办还加大岗位信息定向推送力度,实行“送企进村、送岗到户”,深入开展就业帮扶活动。(下转4版)
(上接1版)截至目前,全区通过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公益岗位吸纳贫困人员务工就业192人,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带动570多人脱贫。
社会扶贫“聚合力”
10月17日,兖州区积极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各部门单位进村入户走访慰问,积极为2800多户贫困户捐款捐物近60万元,形成了社会扶贫的浓厚氛围。
实施社会扶贫,积极开展“银龄安康”、慈心一日捐、雨露计划等活动,畅通社会扶贫信息渠道,多形式、多途径为帮扶单位、爱心人士开通“扶贫济困直通车”。今年以来,华勤集团、太阳纸业带头支持扶贫事业,各奉献爱心扶贫资金300万元。实施医疗救助,取消了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限额。今年以来,全区已为340名扶贫对象报销医疗费346万多元。推进教育脱贫,对107名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户子女实施“雨露计划”,发放补助资金。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对137户符合改造标准的贫困户,全部实施危房改造。
新闻推荐
马平昌傅明先刘中会刘成文周洪在济宁分会场收看本报济宁11月8日讯(记者徐斐)今天上午,山东省在济南举行中央宣讲团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作宣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