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荣恕讲述父亲的故事,动情处湿红了眼眶蒲先和老人向“孝心传递·情暖淄博”活动组赠书昨日的一场小雨,将连日来的雾霾驱散了不少。由市文明办、市老龄办、淄博晚报社、山东百粮春酒业联合举办的“孝心传递·情暖淄博”大型公益敬老活动来到淄川。在绵绵细雨中走访了烈士后人、在饥荒年代仍年如一日克己奉公工作在保管员岗位上的闫荣恕老人和市第五届十佳模范老人、深耕教坛多年的高级教师、退休后仍发挥余热的才艺老人蒲先和。
闫荣恕:
烈士后人克己奉公年
今年岁的闫荣恕老人家住淄川区寨里镇葫芦台村。一场冬雨为这个静谧的小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机,清澈的雨水化作涓涓细流沿着村间水泥铺就的小路流经行人的脚边,村头整齐摆放的健身器材被雨水冲洗的格外干净,村落里不时传来几声犬吠,一幅和谐新农村景致。得知“孝心传递·情暖淄博”活动小组到来,闫荣恕老人和老伴早早迎出门来。
虽然有些耳背,但闫荣恕老人的身体还算不错,将大家让进屋后,他便差女儿闫盛霞找出爷爷的烈士证书来。“父亲接待过不少记者,都是来采访爷爷的革命烈士事迹的。”闫盛霞告诉记者。
“我的老父亲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小时候家里一穷二白,父亲撇下我们去参加革命,最后战死沙场,乡亲们都知道父亲是革命军人,便经常接济我们,但那时候大家都不宽裕,高粱秸、榆树皮就成了家常便饭。”回忆起老父亲,闫荣恕老人湿红了眼眶。到年代,闫荣恕在村里的生产队上干起了保管员,他继承了父亲革命军人的本色,在那个饥荒年代克己奉公保管好生产队的粮食安全,一干就将近年。
“每到秋收就是父亲最忙的时候,生产队的场院离家也就米远,可父亲只是偶尔回家一趟,将加班挣来的一顿粮食拿回来给孩子留下就匆匆回去了。”闫盛霞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吃不饱,去生产队偷粮食的更是常有,但父亲负责看管的粮食向来都是颗粒归仓。家里儿女7个,粮食根本不够吃,闫荣恕就种上桃树,待桃子成熟时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就背着桃子步行去济南。那时候干活就能挣工分换粮食,但闫荣恕总会教育7个儿女在家学习,正因如此7个子女最少也是高中毕业。
良好的家风在这个烈士家庭的子女们身上代代相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常的生活中克己奉公、乐善好施、勤奋向学……
蒲先和:
爱生活爱学习永远不老
淄博市第五届十佳模范老人、淄川区教研室退休干部、高级教师蒲先和,是“孝心传递·情暖淄博”大型公益敬老活动淄川站走访的第2位老人。
“这是我刚刚写作的两本书《乡俗琐记》和《般阳俚曲》,包装比较简陋,但都是我多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民俗文化。”如今已岁的蒲先和老人仍笔耕不辍,昨日他将自己刚刚出版的两本著作郑重赠送给“孝心传递·情暖淄博”活动小组的每一位成员。
蒲先和老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悉心照顾患婴儿瘫后遗症、行动不便的老伴之余,他还喜爱读书、弹唱,热衷健身运动。多年前,他自费购买了大量教学太极拳剑的书籍、录相带、影碟,反复揣摩,刻苦实践,并自费拜师求教,逐渐掌握了几种流派的太极拳、剑等的几十种套路。年来,他义务将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中老年朋友,最多时拳友达一百多人。还自费购买了打印机、刻录机,打印拳谱、复制影碟,免费赠送给拳友们学习。
年,蒲先和老人还参加了淄川区般阳诗社,主动创办并承担《般阳诗词通讯》的编辑任务,从诗友作品的修改、输入电脑到排版、打印,全由自己负责。这是一项既动脑、又费力的工作,每出一期,往往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到现在已经出版余期。现在每周二的上午,他还会走进淄川区老年大学的诗词班进行授课,每次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风雨无阻。他的课程语言淳朴、内容丰富,解答细致,受到学生们一致肯定和好评。
“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刻也不能松懈!”蒲先和如是说。采访中,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充沛的精力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让他在闲暇之余一直坚持博览群书,紧跟时代步伐。这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老人,永远不老!(文/晚报记者赵瑞雪通讯员张毅玮孙洪岩图/通讯员闫盛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山东潍坊月日电(记者公兵、吴书光)中国足球的未来在于青少年,青训体系的建设是储备人才的基础。基于此,中国足协拟加强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体系建设,推出“”行动计划。日在鲁能足校召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