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流传甚广的国学经典《三字经》近日有了一个新版本,即年已九旬的著名作家宗璞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合作编注的《三字经节简注本》。和以往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因不认同《三字经》中有关“三纲”“君臣”的内容,宗璞大胆对其进行了一些删改,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
张立美(山东职员):时代不同,价值观也大不一样。让孩子一味地简单地诵读传统版本的《三字经》,的确很容易让他们从小将《三字经》中的精华和糟粕一起接受,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删改《三字经》中的“纲常”内容,实质上就是删掉《三字经》中的糟粕部分,只保留与当下价值观仍然相符的内容,这就是让孩子在读经典时只吸取精华部分,真正做到开卷有益,发挥出《三字经》应有的启蒙教育功能作用。
主持人:删改版的《三字经》能够得到认同?
朱昌俊(四川媒体人):《三字经》在元、明、清三朝都有不同的版本,现在流传最广的《三字经》版本,也本就属于删改而成。对于这次编者的删改态度,舆论大可抱着平常心来看。毕竟,这只是众多《三字经》中的一个现代版本而已,在没有强制性干预的条件下,从家长到学校,大可选择性让孩子阅读,而不必完全谋求“定于一尊”。至于到底哪种版本更好,不妨留给“消费者”来投票。
主持人:关键是简单地进行删改,能否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预期效果?
张玉胜(河南公务员):“三纲”中的所谓“糟粕”,其实就是毫无原则和不辨是非的“愚忠”“愚孝”和“夫权”。而这种不合理的愚昧性教化,并非只存在于宗璞所修改的寥寥数句,要“改”除非另起炉灶。而面目全非的修改则无疑有负“国学经典”名号,只能称之为“新编三字经”。精华与糟粕并存是包括《弟子规》等在内的一些国学经典的共性,让孩子们适当接触些所谓“糟粕”,或有助于其了解传统文化来龙去脉,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力。阅读国学经典,关键在于批判性地解读与引导,而并非硬性割去“糟粕”“玩洁癖”。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文祥方飞)近日,市安监局组织全市19家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活动中,相关企业负责人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生死之间》,通过深刻剖析近年来发生的大连中石油“7·16”...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