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梁实秋在山大的那些往事

来源:济南时报 2017-11-19 15:1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钱欢青

今年是梁实秋先生逝世30周年。

说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雅舍小品》《槐园梦忆》,想起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不过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山东大学还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87年前的1930年,梁实秋应聘到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授、外国文学系主任兼校图书馆馆长,直到4年之后的1934年,才应胡适之邀到北大外文系任职。4年山大生活,梁实秋留下了可贵的精神遗产。作为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梁实秋也正是在山大开启了“译莎之门”。

近日,由山东大学张洪刚老师耗时4年完成的《梁实秋在山大》一书出版,梁实秋在山大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册,穿越时间的尘埃,闪闪发光。

在山大开启“译莎之门”

20世纪30年代,杨振声、赵太侔两位校长采取“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选贤任能,汇聚人才,山东大学出现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辉煌。梁实秋就是在这一时期执教山大的。虽然在山大仅执教了4年,但他的卓越建树深深地烙印在山大史册上。

通过细致的梳理,张洪刚觉得,梁实秋在山大期间,应当被首先提及的,无疑是“开启莎学的东方传译之门”。梁实秋是中国独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正是在山大开启的。

事情还要从胡适开始说起。1930年7月,中华教育基金会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简称“中基会”)召开第六次年会,决定设立编译委员会,并聘请胡适担任主任委员,负责组织机构和主持编译工作。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倡导成立一个“莎士比亚的戏剧全集翻译会”。1930年8月,胡适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邀请到校访问,期间他应宋春舫邀请,住在其家里,并参观了宋春舫的藏书楼“褐木庐”。“褐木庐”当时闻名中外,收藏了大量的戏剧书籍,其中仅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有很多种版本,仅《哈姆雷特》就有5国文字的版本。胡适看后,深受触动,于是便请来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等人,商量翻译莎士比亚事宜。临走时,胡适请梁实秋、闻一多做一个翻译莎士比亚的方案,梁实秋起草后发给胡适,胡适与徐志摩、叶公超稍作修改,译莎方案于是敲定。根据这一方案,译莎小组由5人组成,闻一多任组长,成员包括梁实秋、叶公超、陈西滢和徐志摩。但后来,闻一多醉心研究唐诗,徐志摩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叶公超忙着结婚,陈西滢表示“只校稿不翻译”,所以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梁实秋一人。

梁实秋之所以翻译莎士比亚,一方面出于对莎剧的酷爱,另一方面认识到确实很有必要把它翻译到中国来。对于译莎他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梁实秋当时住在鱼山路7号,除了每周教12小时课之外,其他时间他都在翻译。在他兼任图书馆馆长期间,还广泛搜集莎士比亚戏剧书籍资料,亲自到上海为图书馆选购图书,建立了莎士比亚图书室。最早译成的《哈姆雷特》《马克白》《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都在1936年5月至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期间,梁实秋翻译了《仲夏夜之梦》,抗战胜利后,他又译了《亨利四世》上下篇,1967年,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

梁实秋晚年曾在《槐园梦忆》一文中写道:“青岛四年之中我们的家庭是很快乐的,我的莎士比亚翻译在这时候开始。”这项开始于山大的工作,在梁实秋全部事业中所占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他终生都念兹在兹,也可以说,山大对梁实秋来说确实意义非凡,山大是成就他闻名世界的翻译家美名的滥觞之地。

“酒中八仙”,豪气干云

梁实秋1903年出生于北京,1915年京师公立第三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组织清华文学社,1923年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国立暨南大学。1927年在上海与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1930年,杨振声到上海为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物色教授,彼时梁实秋正为与鲁迅的争论耿耿于怀,闻一多正好从国立武汉大学辞职,杨振声于是邀请两位先到青岛考察,再定是否接受聘请。趁着到北京探亲的机会,梁实秋与闻一多一起到了青岛。此地风光秀丽,海阔山高,两人玩得十分高兴,所以在杨振声为他们举行的欢迎晚宴上,两人当场就接受了聘书,到当年9月份开学,就到青岛任教了。

梁实秋在山大4年,贡献巨大。作为外文系主任,他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首开莎士比亚课程。作为教授,他讲课紧凑而从容,形象而生动,深得学生喜爱。据臧克家回忆:“记得,1930年我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二年改为山东大学),入的是您(梁实秋)做主任的英文系。您面白而丰,夏天绸衫飘飘,风度翩翩。”王昭建回忆:“他(梁实秋)开过‘弥尔顿专题\’,着重讲了《失乐园》长诗,在他的精讲和略读之下,那亚当、夏娃、撒丹的美丑形象和伊甸园、天堂地狱的景观,至今还一一留在我的脑际。他给我们开过《英国文学史》和《欧洲文学批评》课。这两门课内容太多,课时太少,都是不容易教的,而他都能讲得十分深透。若非博学多识是万难做到的。他在讲课中对某些警句或难懂的辞语,都能巧夺天工地译解得恰到好处。这都是他英文造诣高、中文根底深的关系。”

梁实秋为人和善,不仅深受学生欢迎,也是很多教授的朋友,山大历史上有著名的“酒中八仙”,说的就是梁实秋等人煮酒论文的“豪举”。而事实上,虽然当时同在山大任教的沈从文曾以小说《八骏图》讽刺过“酒中八仙”,但酒局的开展,却寄托了校长杨振声的一番苦心。杨振声求贤若渴,曾为请到满意的教授呕心沥血,又因为担心本校教授被北大、清华挖走,经受过许多“恐慌”。为了活跃学校的气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每周六校务会议后,杨振声便带领梁实秋、闻一多诸位教授开怀畅饮,久之聚餐变成惯例,遂被戏称为“酒中八仙”。常聚饮者有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刘本钊、黄际遇、陈季超和方令孺。每当嘉会,酒酣兴发,击箸而歌,激昂慷慨,他们猜拳行令,煮酒论文,一番古燕赵豪士之风。有时他们还结队“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北京、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豪气干云。

对历史知道得越多对山大就爱得越深

与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样,梁实秋在大陆也经历了漫长的“雪藏期”。上世纪20年代末在与鲁迅的论战中,梁实秋被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新中国成立后,人在台湾的梁实秋及其作品,也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及至如今,作为山大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关梁实秋与山大,依然只有一些短文偶有论及。

2013年4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筹备编写院史,张洪刚有幸成为编写组的一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张洪刚对梁实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搜集、梳理梁先生在山大的人文史料。他利用节假日多次赴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大学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查阅资料。为了真实反映梁实秋在山大的基本工作与生活,张洪刚还购买了大量有关梁实秋先生的书籍,并不惜高价购买了梁先生在山大创作和翻译的著作,先后购买了《偏见集》《文艺批评论》《约翰孙》《西塞罗文录》《织工马南传》和部分莎士比亚作品,这些书籍为研究梁实秋在山大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史料。

张洪刚一直带着问题研究梁实秋和山大,“闻一多在山大有臧克家这样的学生,那么梁实秋有没有类似的学生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1月,张洪刚通过多方联络,联系上了蔡文显先生的次子蔡宗周。蔡文显是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首届学生,梁先生是其业师。他受梁先生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成长为著名学者、翻译家。2015年7月,张洪刚又赴北京采访了蔡文显先生的长子蔡宗夏,蔡宗夏通过梁实秋晚年送给其父的一幅手迹和一本书,讲述了一段真挚的师生往事。

2017年11月15日,在山大的一间研究生教室,张洪刚滔滔不绝跟记者说了足足两小时梁实秋与山大的故事,“我想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极致,而越研究梁实秋与山大,越觉得里面有挖不完的故事。对山大历史知道得越多,对山大就爱得越深。作为一个山大人,有责任把这些故事挖掘出来,让这些精神遗产发出应有的光泽。”

新闻推荐

四里村街道创城没有“终点站”文明永远在路上

文明交通志愿者在街头站岗。文明交通志愿者整治后的信义庄西街工作人员清扫海鲜市场周边路面。经过整治后,英雄山文化市场东入口焕然一新。街头巷尾的公益广告焕然一新,浓厚的宣传...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梁实秋在山大的那些往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