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德国 邵正鹏 王声高
初冬的南河大地,风轻云淡,天高日暖,驱车行驶在南大线、县道302和海七线上,连片的西兰花满目葱绿,生机盎然。沿途的地磅站、公路旁,等待装车外运的车辆络绎不绝,民晟、中梅、源怡等合作社院内,工人们按照工种不同,有的在分拣、有的在装箱、有的在过磅、有的在加冰封箱,和工厂流水线一样有序作业。走进万洋西兰花加工企业内,经过剪切、清洗、蒸煮、速冻等工序后,等待装车发往日韩、欧美等海外市场。南河镇的西兰花产业已名扬海内外,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激发内生动力 惠及一方百姓
南河镇是农业大镇,传统的种植模式主要是稻麦轮作,仅有薛荡等村居零散种植西瓜等经济作物,该镇党委、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省道326沿线的兴南、昌盛、薛荡等3个村居连片流转土地8000亩,建起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2015年,又在王集、上王、河堆等村流转土地10000余亩,建起了万亩露天蔬菜产业园,使得该镇现代农业发展风生水起。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交流,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服务站相继落户,建成“两园两中心",通过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
该镇党委、政府在深入浙江、山东等地调研的基础上,把发展西兰花产业作为全镇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全镇19个村居,村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有13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种植基地。党员干部带头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打消群众发展西兰花产业的顾虑。村村设立“同创园",实行党员干部和低收入农户结对,低收入户不脱贫不解对。该镇目前新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37个,涌现出68名经纪人,新建7个地磅站。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该镇还整合各村居合作社,成立康为合作联社,带动群众抱团闯市场,争取市场话语权。该镇先后出台多项激励措施,鼓励有为村民进园区创业、吸引在外村民回乡创业、带动剩余劳动力进园区就业,使得全镇全民创业就业成为时尚。头甲村村民李章科,原来在外为企业管理人员,毅然返乡承包了300多亩地,搞起蔬菜种植,去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并带动40多名本地“5060"村民就业。兴南村低收入户罗会兵通过种植西兰花走出低收入户行列,如今又种植10多亩西兰花,并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四邻,成为远近闻名的帮富能手,在前不久的扶贫日还受到县级表彰。如今,种植西兰花已成为该镇一个时髦产业,除了农民自发种植,不少大老板、离退休职工等也投身西兰花产业大潮。薛荡村村民王树洲、河堆居孙正月,原来是搞房屋建筑的,现在都投资搞起了西兰花种植。据统计,该镇去年种植西兰花产生了12个百万富翁,100多个10万元户,1000余户农民因种植西兰花走上了富裕路。
聚力内引外招 创新产业升级
11月16日,省农科院副院长董俊一行9人,专程到南河现场调研指导西兰花产业,并组织大户培训、田间指导、企业调研、会议座谈。同时,一行人又给南河带来一个好消息:该镇的西兰花基地所产西兰花经随机抽样检测,74项指标全部达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该镇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与省农科院合作,新建占地200多亩的蔬菜新品种培育推广基地,已有60多个新品种在该镇试种。该镇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博士服务工作站,每周都有专家博士到点指导,不定期组织种植大户开展知识培训。同时,该镇还与美国博德克、日本711等国际公司合作,建起高端蔬菜出口基地,实行订单价种植,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海外市场。该镇还引进浙江种植团队,浙江宁海等地种植西兰花全国有名,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建立浙江客商种植基地,让本地农民进基地务工,实地学习种植管理技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该镇还投资购置穴播机等电脑操控系统,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咬住既定目标 撑起富民钱袋
南河镇西兰花产业已初具规模,如何使这个特色产业行稳致远一直是困扰该镇党委、政府的一个问题。该镇紧紧围绕县委在十届二次全会报告中提出的“把响水建成全国最大的西兰花种植基地"的目标,明年计划再流转土地10000亩,使全镇西兰花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同时,及时总结西兰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不断做长做粗做强产业链。通过实施“接二连三"工程,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该镇已与浙江银河集团达成意向性协议,计划新建10000立方米冷储中心,确保西兰花在上市时,贵进市场贱进工厂,从而使种植户利益最大化。该镇还注册“灌江"品牌,成立电商产业园,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逐步由种植内销型向加工出口型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撑起农民钱袋子,做大做响西兰花产业。
新闻推荐
□记者姜斌通讯员李功友报道“听了林果专家讲的课,板栗树怎么修剪疏枝更合理,追施哪种肥料最有效,什么季节防治什么病虫害,俺心里就有实底了。”大林村64岁的贫困户张传双说。作...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