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家富
港城人民还沉浸在日照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的幸福之中,令人振奋的消息再次从北京传来,日照再获“国字号”荣誉:日照市从143个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择优筛选出32个城市之一,是山东省惟一获此殊荣城市,也是全国惟一一个全域规划、全域建设的海洋特色示范区。
新一届市委提出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富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五大战略,特别是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立市作为“五大战略”之首,为日照市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日照市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坚持全面落实海洋生态红线,不断提升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照样本。
生态,是“美丽中国”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港城日照最大的后发优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期考评组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日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立市工作,坚持规划引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宣传发动到位,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模式,值得提炼总结,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市各级围绕“绿绿青山,清清河流,蓝蓝海洋,朗朗天空”总目标,秉承“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海上文章从陆上做起”“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水先绿山”的理念,突出海洋特色,设立海洋保护区,建设海洋公园,做到了垃圾不入海、污染不入海,实施林水会战行动,达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推进了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 “四大用海工程”建设“蓝蓝海洋”
实施依法管海工程,打造生态用海“防护网”,健全完善了生态用海机制。日照市先后制定实施了《日照市海洋功能区划》《日照市海岸带分区管理规划》《日照市生态环保规划》等多个海洋规划,建立了海洋部门对生态城市规划、沿海防潮堤建设、海岸带治理等方面工作全程参与的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政府海域使用专题会议制度,完善了绿潮、赤潮、油污处置等长效机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立了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红线区26个,总面积8.3万公顷,占全市管辖海域面积的14%。
实施科学护海工程,打造海洋资源“调节器”,精心打造生态黄金海岸线。在海上,建设了各类海洋保护区11处,总面积1300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总面积的21.6%。在全省率先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近5年投入资金8554万元,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8.6亿单位;在近岸,栽植耐盐碱植被,推动岸线复绿,在绣针河口、两城河口等海岸敏感地带种植柽柳、竹子1.5万亩,有效保护了河口、湿地资源;在陆上,对全市岸线分期分段进行整治修复,累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整治修复岸线30多公里,打造了中国大陆上少有的生态海岸带和优美岸线。
实施立体净海工程,打造海洋生态“净化机”,提升了生态用海质量。在海上,规划了“三大片区、一百万亩”海洋牧场,推广海面、海体、海底多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在海面和海体,发展了38.8万亩贝类、2200亩藻类、220个深水网箱,在海底,底播了3.6万亩海参、鲍鱼,通过贝、参、滤食性鱼类摄食浮游生物,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等废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效地净化了海水。由于具有绝大部分地区无法比拟的海水质量优势,像海知了、西施舌这样的珍贵品种得以在日照集中分布。在陆上,开展了渔业环境整治行动,对全市12处主要渔港和所有水产养殖区进行了整治,把好污水、固体废弃物入海关口,渔业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解决,把渔港打造成了旅游港,把水产养殖区打造成了休闲渔业景区。
实施退港还海工程,打造绿色发展的“助力器”,优化了临港生态产业。海洋污染的根源在陆上,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把临港工业准入关,实行集中集约用海,并在全国率先实施退用还海工程,有效推动了临港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日照港口进行规划调整,实行“北煤南移”,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腾出1882米海岸线,逐渐修复形成46万平方米的自然沙滩。该项目已被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被省海洋与渔业厅确定为开展占用优质岸线退出试点项目。
陆海统筹河海共治 “五大行动”瞄准绿绿青山、清清河流、朗朗天空
林水会战行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展林水会战的重大决策,从2015年末到2018年,三年累计投入120亿元,大搞造林治水。林业会战,重点实施了城区增绿、通道连绿、水系扩绿、湿地添绿、岸线复绿、荒山披绿、镇村兴绿、退耕还绿“八大绿化工程”;水利会战,重点实施了现代水网、河道治理、节水灌溉、水库堤防、农村饮水、水土保持“六大兴水工程”。林水会战建成了一大批净化水质、涵养水源、改善水生态、净化大气、美化环境的工程项目。
清清河流行动。日照市长度超过10公里且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1条,这些河流的河水大多最终经过从北往南入海的两城河、傅疃河、巨峰河、绣针河流向大海。河水是海水的重要源头,海洋污染8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今明两年,日照市计划投资21.4亿元,重点实施42项河道治理工程。坚持把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做到垃圾不入海、污染不入海作为搞好海洋生态治理的关键和根本,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对每条河流的治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护,不仅要达到“一河清水向东流”的目的,还要达到治理一条河道、建设一条防洪安全带、打造一条景观绿地带、形成一条经济发展带的效果。
污染治理行动。工业生产治污,突出抓了电力、钢铁、水泥、石化、造纸等行业骨干重点企业的治污减排。日照港集团每年投入一亿多元用于粉尘治理设备配套,投入到环保项目的资金累计已达到43亿元,各项环保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日照市原有2万多个畜禽养殖户,多数以散养户为主,一度对水质和空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对此,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全省首个市级畜禽养殖规划,分类对全市畜禽养殖进行了清理、改造或关停。渔业污染整治,累计投入1亿多元,对全市12处主要渔港和所有水产养殖区进行了整治。
创城整治行动。城市变漂亮了,人变文明了,人城、人海、人山更加和谐了。自去年9月份以来,将创城整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突出问题导向,集中对城乡环境卫生和建筑工地,农贸市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城市河道,旅游、交通秩序,露天烧烤,公共基础设施等14项重大事项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了攻坚整治。创城整治行动以其强有力的组织、高标准的要求、负责任的担当、快节奏的落实,推动市民素养、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美丽乡村行动。突出抓了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建设、健全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乡镇驻地环境整治、强力推进农村改厕等关键环节。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健康发展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新一届市委提出了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要求的“五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为先、生态立市为要,把建设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市场运作,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力求实现日照生态和发展最大程度的平衡。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明显提升。良好的海洋生态文明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了优质的环境,为招商引资、滨海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无限魅力,为海洋经济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化了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大。据统计,目前日照市自然岸线保有率58%,沙滩岸线保有长度64公里,近岸受损海域修复率100%,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率21.7%,海洋生态保护区11处。陆域林木覆盖率41.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4%。
海洋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占海域面积比率100%,滨海湿地保护率33%,工业污水直排口排放达标率90%,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指标、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均在红线以内。
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现多元化。海洋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活动已常态化开展。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小学生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室8处;投资2亿多元规划建设了日照海洋科普馆;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一处、“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两处;在《日照日报》开设了海洋周刊,在日照电视台开办了海洋频道,拓宽了海洋生态文明的宣传渠道。
蓝图绘就长风驭,豪迈征途写华章。展望美好发展前景,日照会以获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坚持以生态为底色和基石,让绿色基因融入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围绕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可持续、更能融合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演绎为生态佳,奋力描绘美丽中国的“日照魅力”。
新闻推荐
代理以个人身份补缴养老保险?假的! 人社部门提醒:不要轻信虚假宣传
可以代办个人一次性补缴企业养老保险、办理退休手续等业务,这样的事是真的吗?日前,人社部门回应:这是假的,千万别上当。日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个人身份一次性补缴企业养老保险...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