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一部真正的“香港”文学史

来源:齐鲁晚报 2017-12-10 16:18   https://www.yybnet.net/

□张军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中英围绕香港回归所进行的谈判紧锣密鼓进行,香港文学也进入中国新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众多的香港文学史书写及建构缤纷而出。但由于香港毕竟与内地的隔离时间久远,彼此的“陌生”非短时间可以消弭,所以这些香港文学史的论述主要是以大陆的立场视角进行营建,往往如陈国球所说,是由“‘猎奇\’——只见高楼大厦、声色犬马,和‘雪耻\’——难忘帝国主义强权侵夺,两种欲望所推动”,而香港文学的“香港性”究竟何在,却让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山东大学黄万华先生作为研究港澳台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权威学者,最近所著的《百年香港文学史》在书写立场和价值判断上则有了新的探索,让人耳目一新。

该著以香港文学自身发生发展为中心,书写其本土性的逐渐成型及建立。本书第一章书写“香港旧体文学和早期文学(19世纪后期—1945年)”,细致描画了香港文学的发生及香港文学本土化的萌芽。第二章至第五章书写“战后(1945—20世纪70年代)香港文学的自立”重在凸显香港文学的成熟,及香港文学“主体性”的建设,此一时期是香港意识得以自觉的时代。第六章、第七章主要书写“近30余年(20世纪80年代至今)香港文学”,展现了近30余年多元价值社会进程中的香港文学。整个文学史著的主题由此得到体现,即香港文学及其“香港性”的生成及发展构成了本书的文学史叙事主干。

全书最能显示黄万华先生建构香港文学史的卓然巧思在于,他揭示了香港文学本土性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早期香港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并存与互动;战时香港文学受到大陆影响的“中原”心态与香港文学本土化的彼此纠结;香港日占时期作家作品中的双重殖民体验;战后时期左右翼文学的竞争与“和谐”;“在香港”与“属香港”两种不同创作心态的相容及转化……最终才发展到近30余年多元价值社会进程中的香港文学。可见,黄万华先生始终注意到百余年香港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都有着矛盾对立的文学类型及文学观念的互动、激荡及共生,最终才走向多元价值竞存。所以说,本书书写了香港文学独特的“香港性”的生成、发展及成熟。

香港文学的“香港性”究竟为何?这需要比较与鉴别。只有将香港文学置放在包含大陆文学、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汉语新文学史的整体图像及宏阔背景之中,这一比较与鉴别才有充分的说服力。作为曾经撰写过《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至1960年代)》《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中国与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多源多流:双甲子台湾文学(史)》等不同区域的汉语文学史的杰出学者,黄万华先生无疑是胜任这一学术重担的。他为我们彰显了内地文学与香港文学的“藕断丝连”:五四后香港文学与上海文学的血脉渊源;抗战时期战争中断了中国大陆现代都市诗的历史进程,却在香港得以延续;战后初期的中共领导的左翼文学在香港“预演”了“共和国文学”的基本模式;战后香港的左翼文学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代表的左翼文学的在野性,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20世纪50年代后,香港取代内地、台湾,承担起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薪火的责任……他为我们讲述了香港作家在不同地域、国度的流动所带来的充沛滋养:几代南来作家如曹聚仁、李辉英、戴望舒、叶灵凤、力匡等对香港文学的促进与阻碍;近30年出现的北上内地的香港作家陈冠中、陈汗用另外的角度审视香港乃至中华文化的创新与突破;一些作家在台湾、澳门以及海外不同地域或出生、或学习、或工作,之后又来到香港写作,如赵滋藩、熊式一、董桥、蓬草、绿骑士、陈尹莹等对香港文学的更新与推动……正是因为在汉语新文学史整体图景中观照香港文学,香港文学的“香港性”就得以在本书中呈现。于是我们看见了:香港文学中特有的歌词、“怪论”、武侠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报章体散文、学者散文、都市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文学类型的繁荣;香港文学逐渐在速食文化环境中坚持从容的审美创作,在商业的集体消费方式中保留了个性的多元心态,而金庸、西西、也斯、崑南等从香港出发的创作抵达了中华民族文学的新高度……

常有的文学史书写方式不外乎两种形式,或者侧重文学经典的解读,或者侧重文学历史的还原,这二者之间很难说谁更胜一筹,只能说它们各有利弊。但是黄万华先生的这部《百年香港文学史》则有意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均衡,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形成了张力。这一方面体现在他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框架上。另一方面,文学审美和历史裁断在本书具体的文学现象讨论之中并没有截然分开,“美学的”品鉴和“历史的”分析紧密结合是作者的理论利器。正因为如此,他能结合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境,去分析诸多香港文学文本中的人物、情感、题材、内容、语言等方面所呈现的“香港性”;他能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文体中寻找最能代表香港文学特质的经典作家作品,勾画出他们的对立与沟通、歧途与汇流。

正是黄万华先生在汉语新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中,以香港本土的视角去摹绘香港文学“香港性”的发生发展,兼顾历史与文学的水乳交融,从而完成了一部真正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

新闻推荐

想当飞行员的考生看过来 10所院校在山东招491名民航飞行学员,其中4所招收青岛生源

半岛全媒体记者魏海洋报道本报12月8日讯12月8日,省招考院下发通知,公布了山东省2018年度民航招收飞行学员的具体工作。全国有10所院校2018年拟在山东省招收飞行技术专业本科生491人,其中面...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部真正的“香港”文学史)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