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明,76岁,现为山东管理学院老教授书画院院长。
作画的人无数,能在作画中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作品却不易,这些作品又能得到大众及业内人士的认可更不易。画家张光明就是这样一位在“梅花”创作上探索出了自己独特风格的画家。近日,记者在济南采访了张光明,请他就“老年人书画学习与个性化创作”谈了自己的体会。
张光明的画作既有大写意的神韵,又有小写意的格调。到了晚年,他愈加喜梅。寒冬腊月梅花盛开,虬枝劲挺色彩艳丽,梅的形象与品格总令张光明充满了创作欲望。然而,梅花写意并不鲜见,如何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张老一边采风,一边思索。一次,他冒雪驾车至苏州司徒庙“探梅”。 “我无意闯进一座院落,立即被眼前景色所震撼。一株直径两米粗十多米高的松树,不知何年被雷电拦腰击断,树头横卧在地二十多米。耸立的树干,躯体暴露,焦痕斑斑,但却生发新枝,抽出嫩条,枝繁叶茂,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气概。 ”(上图)眼前这景象,令他思绪放飞,内心的创作冲动愈加强烈。历代文人墨客颂梅、画梅,实际上就是赞扬梅花的铁骨精神。 “眼前这棵卧倒的松树不就象征着这铁骨精神吗?松与梅,岂不有着共同的禀赋? ”张老的脑海中慢慢有了创作主题:借梅赞松,松梅同赞。
“我想,齐白石可以把河虾的钳画到海虾上,创作出他独有的艺术典型——虾。我何不让梅花开在松树上,进行大胆移植尝试呢? ”张光明越想越兴奋,于是开始了 “小心求证”。他反复构图、不断修改,倾听多方意见,参照有关资料,终于创作出了《逢春》(下图)。
这幅作品中,张光明选取采风照片中卧松的一部分,在粗壮嶙峋的树干上,生长着寒冬峭立的梅花。 “借梅赞松,松梅同赞”的主题在他一次次的尝试中终得佳作。 “老年朋友阅历丰富,完全可以把自己对书画的创作与个人对生命的理解融会贯通,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一定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佳作。”张老勉励老年书画爱好者。 记者 王丽洁
新闻推荐
本报济南1月3日讯近日举行的山东省省品牌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云媒股份当选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品牌建设促进会是省内知名品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的旨在推进山东省品牌建设的社团组织。致力于...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