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2018 开年好书单请收藏!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1-21 08:03   https://www.yybnet.net/

新的一年启幕,阅读永不休止。送走2017,迎来2018,阅读是永远的伙伴。新的一年有哪些好书?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国内多家一线出版机构获得开年重磅新书书单,1月10日至13日,在有着国内图书出版风向标之称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记者又实地采访,综合一起,为读者献上2018开年好书大餐。

这个书单涵盖多个领域,题材体裁写法各有亮点。有文坛老将多年积累爆发之功,也有文艺导演跨界新颖之气;有长篇小说,也有新锐诗集。可看到小说虚构之隐喻世象,也可看到非虚构之现实映照。关于艺术,也关于生活;有人间烟火气,也有历史厚重感;关注社会时代焦虑,也抚慰个人内心孤独。在张大春笔下,我们试图重返众声喧哗的说书现场,听周大新讲述衰老途中的爱与记忆,品张炜沉吟三十年拷问时代新贵内心深层,看先锋作家马原转型纪实创作,思复旦女神陈果怎样对待孤独,狂人李敖自传叛逆依旧……

加缪说,“如果我必须全力以赴地从事这一工作(创作),我绝不把它置于人群之外,并且它应该使我能生活在人们中间……艺术在我眼中,绝非是一种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东西,它是一种在心灵上打动大多数人的手段,并向他们提供一种对共同痛苦和共同欢乐的独特感受方式。”希望通过这份书单,将读者与作家、作品和书内外的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打通文本、世界、人心之间的互动。

A虚构类

孕育30年,张炜用小说拷问当下

李敬泽点评:他依然是那个不怕失败的少年

(《艾约堡秘史》张炜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位作家,有没有胆量和雄心去探究自己所处当下时代的重要灵魂问题,体现出作家的核心本事。文坛实力老将张炜,《古船》《九月寓言》影响至今余响不绝,大部头《你在高原》获茅盾文学奖。2018年,他拿出最新长篇《艾约堡秘史》。书中用近3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私营企业巨头吞并风光旖旎的海滨沙岸的典型事,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既高度依赖又相互纠结的尖锐关系,发起一位作家的思考。书中有良心对财富的清算,有坚守对失败的决战,有渔歌对流行的抵抗,有爱情对欲念的反叛。张炜是有文学抱负的,他试图深度透视出一幅当下众阶层的精神地图。

1988年,张炜遇到了一个商界老板,此人痴爱文学,不亚于文学青年,“我们彻夜谈文学,他说他家里写了好多稿子,大概七八百万字,一个都没发表,在当年来讲我非常惊讶。我觉得这不只是一个经商之人,他骨子里是文学中人。我问他写的那些作品怎么办?发表不发表,以后还写不写?他说,他以后还要写一点,他还可以把他过去写的东西,用小牛皮烫金的书封包起来。他那个文学雄心,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颗心灵的种子就种在张炜心中。张炜还相信时间的力量。他写长篇小说“没有一个少于15年的酝酿。”因为在他看来,仅仅一两年、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思考,这个作品肯定是写不好的,《艾约堡秘史》让张炜孕育了30年。

过去30年,经济起飞,财富激增。张炜将他对当下的观察,启动他30年前遇到的文艺范儿大老板的种子,将之培植成花朵。“我一直做这方面的准备。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并接触了一些财经方面成功的人。我很好奇:在物质、商业成功的背后,他们到底是怎么处理跟灵魂有关的存在的,以及具体的精神存在的细节。”

人们获得了物质上的富裕后,该如何继续前行?如何坚守?张炜用小说做出他的思索,“有了钱、有了权、有了地位,有些东西你不相信,我就想把敏感的东西调过来,让他重新相信爱情,相信正义可以有,尊严可以讲。”难能可贵的是,在聚焦暴富时代下人性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巨大落差之下,作为观察者、写作者的张炜,在文学上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浪漫主义,对于澄澈的少年之心的追求。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在评论《艾约堡秘史》时点明:“张炜的心里依然还有那个荒野少年,他也还依然是那个少年,是那个不怕失败的少年”。书写当下是有难度的。张炜坦言,“因为当下有几个表述是很危险的。第一是企业家。说到企业家,大家心里都会出现影视、小说、文字中塑造的形象,已经概念化了,所以把当代的企业家写成不是概念化的真实企业家很难;第二是爱情。爱情不能写,你看我们电视剧、影视包括很多小说,爱多得不得了,围绕企业家和爱情都有现成的一套体系和模式。”

从现在已经出版成书的《艾约堡秘史》来看,这个难题显然已经被张炜所攻克。与此同时,在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创新突破再造后,小说中的淳于宝册集中了这个时代极多的精神困境。李敬泽说“有时候我们会在一个人身上集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最后这个人会被这些矛盾、境遇甚至这个时代所谓的现实感压得动弹不得……但现在,我们看到,淳于宝册依然是有内在和外在行动力的,不仅是面对内在的精神困境,同时在经过艰苦过程后,他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我觉得这是特别可贵的。”

用“拟纪实”关注衰老抚慰时间焦虑

(《天黑得很慢》周大新人民文学出版社)

70后开始叹息自己即将老去,80后被冠上“油腻”之名,90后开始“佛系养生”,似乎每一个人都在怀念自己逝去的岁月,总爱用“变老”二字自嘲。从时间的方向来说,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每一刻都在接近衰老,接近死亡。但说到底,老年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在2018年开年新作《天黑得很慢》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试图用文学探寻“老去”对于生命的意义。此前未被作家足够凝视过的老年人、老龄化也得到一个被文学表达的机缘。这部作品也被誉为“国内首部全面关注老龄化问题的长篇小说。在《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看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就是要诚心诚意进入现实的内部,以文学的审美样式和规律呈现现实的生动和丰繁。《天黑得很慢》正是把平常人心中不平静的温度、道德、筋骨都活化在小说里,有关社会治理的话题也渗透到了褶皱深处。

为什么“天黑得很慢?”周大新起名的想法是,“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的黄昏,那时候天黑得很慢。这样一个自然天气景象,实际上是一个暗喻,代指人们日薄西山的这个过程。因为当人老了之后,从年老到进入黑暗世界的这个过程,同样是十分艰难的,它也同样‘黑得很慢\’。”

谈到创作本书的理由,周大新说道:“当我自己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老年人,结交了很多的老年朋友后,我发现其中一些人,由于对老年生活没有了解,所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米兰·昆德拉说:‘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因此我想写一本这样的小说,来描绘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风景,希望能对他们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书中,我设计了七个黄昏,前四个黄昏分别为:陪护机器人推销、保健药品售卖、返老还青虚拟世界体验和人类未来寿限演讲;后三个黄昏则是一位家庭陪护员讲述她陪护一位老人的过程,通过这个视角来描述人生在进入老年阶段直到万千黑暗的过程,将老年人所经历的事情,遇到的困难都讲述出来。我想对于已经变老、即将变老和终将变老的人都会有一些帮助。”

作为一本虚构小说,总体上是虚构而来,却使用了仿记事体的“拟纪实”的叙述方式。周大新表示,采用这种形式可以把他所有关于老年人的思考和认识都讲出来。没有这种形式,许多他想讲的话都没办法讲出来。其实所有的形式都是服从于内容的。他在描绘人生最后这段路程风景时发现了三个情况:其一是这段路上观众很少,而且越来越少;其二则是险情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第三则是在这段路程中,特别需要“爱之光”来照耀。一方面,老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十分需要他人的关爱,另一方面,这些老人的一生中在心底积蓄了很多爱,这段时间则是他们释放心中爱意的最后机会。这两种“爱”交织起来,正如青春和老年交相辉映,成为一种很华彩的光。他想写的就是这种光。

《寻梦环游记》中提到“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而《天黑得很慢》中,所刻画描绘出来的也不仅仅是趋近衰老和死亡的疼痛,更多的是从爱和记忆中延伸而来的温暖。

先锋作家马原转型彻底

走现实主义路线 开写“宫斗”小说

(《唐·宫》马原长江文艺出版社)

或许是沉潜太久了,近一两年复出文坛的马原,新作不断。而一向被冠以“先锋作家代表人物”的马原,这一次竟然开始转型宫斗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玉央的小宫女,盛唐时代的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历史名人都作为点缀而穿插于故事中,共同完成马原对大唐风云的塑造。

“30年前自己还是小伙子,还年轻,年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叛逆,一种要改变世界的雄性荷尔蒙在发生作用。但是今天我已经60多岁了,可能看世界方法论也会有很大改变。”对于自己的转型,马原是这样描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曾经属于他的非凡想象力和老辣精炼的叙事风格就此消失。借助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来重塑自己的写作风格,马原无疑是大胆的,“我发现原来一直被我轻看的写实写作,所谓的现实主义写作,其实还是有它无尽的魅力的。”

数十年前活跃于中国文坛的马原,其作品《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都曾在中国文学市场中炙手可热,马原的“叙述圈套”更是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以形式为内容”的浪潮。但在声名鹊起的90年代初期,马原选择了离开文坛,在上海同济大学做老师,讲学问,直到2011年才开始重归文学创作。“这让我有机会以一个旁观者角度去看我先前20年的小说写作,突然发现原来对于小说的一些理解,原来在小说当中寻求的方向有了很大改变。”“我也像很多前辈作家一样,把我们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小说资源宝库,回头读历史,向历史要我的故事,我自己的写作。”从这几年马原所创作的小说来看,写实风格明显占据了上风。马原2011年以来的长篇作品中,《黄棠一家》、《纠缠》都是着眼于当下生活的写作。《唐·宫》更是马原向写实转变的一个重头戏。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唐。陈凯歌有,马原也有。《唐·宫》中,马原再现了唐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恢弘大气与群星璀璨,以主人公玉央为核心的十多名特点鲜明的艺术群像也随之傲然屹立于书中。书中有宫廷斗争,有著名的文人诗人,还有后宫之中的女子,当这些元素被融进小说中,就能够发现这部书的质地是尖锐而又隐藏着柔软的。马原自己也认定“我的小说从人物设定决定了,人物没有那么迂回,没有温婉,性格相对比较阳光。”

主人公玉央似乎有老天护佑,明枪暗箭都能躲过。“我所理想的人生是不那么纠结,不那么让人心里搅的慌的。所以我个人对她给予了太多我对人生、对世界那么一个基本的态度。”在宫斗小说必定出现的套路中,马原无疑为主人公在宦海浮沉中悄悄保留了一颗美好的种子。

《唐·宫》将事件、故事的历史还原,从人为、人性、人情、人心的角度去重新阐释,让历史成为真正的人的历史。通过玉央的视角,将大唐和雄浑浪漫和后宫的诡谲风波一一再现,李商隐的粉墨登场、废妃掀起的波澜、大明宫的乱象,后宫的轮回等等故事都一一在书中展开。

融传统笔记与现代西方 重返众声喧哗说书现场

(《春灯公子》张大春著九州出版社)

“重返众声喧哗的说书现场,重述大历史角落的小传奇,江湖林野,奇人异事,飞贼走盗,神鬼传说……一切人间稀奇事,都是听说而已”,祖籍山东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莫言曾赞张大春是“极有天分、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跟张大春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交往,是一种动力,能感觉到自己的不足。”

《春灯公子》被称作张大春的又一“炫技”之作,因为张大春不光讲故事,还爱讲知识,吊书袋。读读故事听听说书,顺捎带手把那文史的知识也一并聊一聊,有滋有味。

听说是什么?“一旦听到了、看到了可喜可愕之迹,就急忙转述于他人,此市井之常情,一切都是听说而已。”张大春这样解释道,这也正是他认为自己系列笔记小说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民间。”《春灯公子》中的故事讲述者正像一位说书人,开场来一句“诸位看官,昨儿小老儿听说了件稀奇事,且说出来给各位乐呵乐呵”,台下的看客,都是听故事的人,且就在这说书声中笑笑闹闹罢。

在《春灯公子》里,张大春讲述了市井豪侠故事。春灯公子大宴江湖人物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但设宴人出身成谜,设宴地点更直似桃花源觅。唯一存世的证据,是辗转流传的二十则诗词“题品”——据闻,这些题品由春灯公子写就,所品评之物乃春灯宴中的高潮:由与宴诸客之中秘密被挑选出的说话人倾一年时光琢磨出的故事,务求能令听者咋舌称奇、公子青眼品论。

在张大春看来,笔记故事与现代认知中的小说是不同的。“真正的中国小说早已埋骨于说话人的书场和仿说话人而写定的章回以及汗牛充犊的笔记之中”。

《春灯公子》中讲故事者正是说书人,春灯宴则是张大春为他们安排的书场。整本书的排列分类,也是按照古代笔记和说书人的惯例来的。古代的说书人说出前会念一段定场诗,观众就意识到这是要故事开始了。翻开《春灯公子》,第一章之前是整整二十页的“古诗十九首”,张大春说“二十首诗都是我自己写的,我舍不得放在最后面,原因是一打开就要你看到,每一句都是我的,又补充道“他是一个震场的东西”。

《春灯公子》目次,所有章节都是以“某某品”命名,“品”的概念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它不仅表明了一种分类,也是一种价值观的指向,儒行、艺能、机慎、洞见、侠智、巧慧、运会、奇报、憨福、勇力、义盗、练达、聪明、诡饰、狡诈、薄幸、褊急、顽懦、贪痴,这十九个题品各有一个首尾俱全的传奇故事,最后,以第二十回的《春灯宴罢》,了结全数。

对于《春灯公子》在写作形式上的这种中西融合,张大春说:“我们不是要写出原汁原味中国民族主义的传统小说,只不过要有独立的传统叙事方式,这种传统跟西方现代小说的某些独立的传统相互应和,两个传统在一个作品里面能够碰面,这一点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召唤,也是迷人的使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胡闻文徐思浩上官国风

B非虚构类

有可能是他最后一部自传 看李敖怎么说自己

(《李敖自传》李敖人民文学出版社)

12年前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台下有人问李敖怕不怕死,李敖说,《圣经》中有匹灰马,马上之人名为死亡。他已随时准备上马,就此别过,永不相见。2017年初,台湾作家李敖被查出罹患脑瘤。6月时他在微博上推荐自己计划打造的新节目《再见李敖》,表示“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但年末时,著名主持人陈文茜在微博上披露了近况:“如今,他说不了话,写不出字……一切都在倒数。折一个日子,算一个日子,看一次月亮,算一夜。”

11岁设立自己的理化实验室,13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四中,29岁出任《文星》主笔,精通文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性格引发争议。江湖上到处是他的传奇。然而,他到底怎么说自己?要了解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看他的自传是再好不过的了。在《李敖自传》中,他坦白自己的生命。

作为李敖八十岁时写的自传,《李敖自传》也有可能是他最后一部自传。李敖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记取了自己一生中的点滴片段,从中既能了解李敖八十年人生岁月的主要经历,也能体会他在特立独行、嬉笑怒骂、桀骜不驯和爱憎分明之外的勤奋、仗义、深情和勇敢。《李敖自传》近似笔记体,全书40多万字,五百多个小节,32幅插图。每个章节短小精悍,内容嬉笑怒骂,堪称一部尽得文采风流的浮生杂忆,也是一部耄耋老人对人生、世事、情感、修为等平生履历的通达彻悟。

李敖说,“因为我立志要活到一百岁,所以在八十岁时写这本书,好像太早了一点。但是八十总是一个关卡,要定性、定位,总不失为一定局。八十以后,所作所为无非就此定局,锦上添花而已;所以,一百岁以前的二十年,只是花团照眼,其为锦簇,八十以前早定之矣。于是,几经犹豫后,我还是决定写这本书,给我一生做一前瞻和总结。前瞻一百,总结八十,除非我一百以前讨逆,活得不厌烦了;我一生的定性定位,趁八十生日就此打住。我要用我的八十定性、定位,显灵给人,使人感到,后世的子孙,很难想象“这世界上曾经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从春秋时代到大宋王朝 她把散文写成大气象

(《纸上乾坤》李舫人民文学出版社)

把散文写成大格局不容易。李舫的《纸上乾坤》将散文写得“大”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处处见“大”。《纸上乾坤》汇集了作者李舫近些年最有分量的散文创作。在书中,她纵论世界现代艺术史,采撷美术史中的思想珍贝,尽显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回眸与反思和对文化现象的评述。铺展历史的长卷,讴歌生命的宽阔,她以文艺评论者的缜密以及资深媒体人娓娓道来的讲述技巧,清晰而又深刻地把一幅古今中外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幅展现在读者面前,旨在记录时间和先贤的传奇,探究他们的智慧和坚忍,是如何成为后来者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识路地图。

“大”体现在哪?外象之大、气象之大、题材之大。在《大道兮低回》中,她写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以大国身形力挽狂澜、弈来和平。在《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中,她写老子与孔子见面和口舌辞锋与思想交汇。在《千古斯文道场》中,她写春秋齐国吸纳了众多学人的稷下学宫流变。在《在火中生莲》中写韩愈贬任潮州刺史后之作为。《丹青一抹光淋漓》中写任继愈与季羡林致学报国。

从先秦诸子百家一直到大清王朝乃至当代,古今事,笑谈间,她对史料的把握和文学性的处理,独具匠心别具一格,题材之大。李舫打通了中国与外国之间尤其与西方世界的关节与机杼,其自由出入往来的程度,一如天上海上的跨国航班。从《苟利国家生死以》《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千古斯文道场》等标题,也可以看出李舫的文章中有一种不让须眉的丈夫气,一股浩然之气。

“母亲三部曲”终章,曹乃谦续写母子真情

(《清风三叹》曹乃谦人民文学出版社)

被诺奖评委、汉学家马悦然看重的山西作家曹乃谦,低调内敛,一直没有停止写作。近几年写出了“母亲三部曲”,前两部是《流水四韵》、《同声四挑》,《清风三叹》是曹乃谦“母亲三部曲”的终章,依旧以作者与养母间的浓浓亲情为线索,讲述在1978年前后的生活细节和工作细节。

曹乃谦对母亲情感很深,写“母亲三部曲”,他不是一气呵成,总共写了九十九题。写完后,曹乃谦长吁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即使我因身体的情况不能再写,那也不怕了,因为我总算是有一个完整的散文版《母亲》版本,可以呈献给我仙逝15年的母亲了。”

37岁时,曹乃谦因为与朋友打赌而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以自己充满雁北风情的写作,朴素而深情地描绘着真、善、美的人间真情。当年,汪曾祺看完他的小说,脱口而出“好!”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他为“天才的作家”;著名作家王安忆则说他的写作“精致却天衣无缝,平白如话又讳莫如深,乡情郁郁而古风淳淳”。他赢得了很多赞誉,但却保持着产量极低的写作频率。十多年前,曹乃谦就想写《母亲》,可因为“病”的作梗。起初是八十高龄的母亲有病,“是很严重的那种幻觉幻想病”,曹乃谦只好放下笔,全身心地照顾母亲。五年后,母亲于2002年离世,在那五年当中,曹乃谦虽然没有正式写作,却在伺候母亲的同时,也做着笔记。“或是三言五语,或是三百二百字,日积月累地积攒了大量的关于写长篇《母亲》的素材,有二十多万字。”母亲去世后,他就开始动手写《母亲》,“可一写就伤心流泪,写不下去。只好写别的”。

挫折接踵而至。2004年,曹乃谦摘除了胆囊。“换了别人,这是不大的事儿,可我身体底子原本不好,从此就更差了。2008年夏天,又得了脑血栓,舌头僵硬说不出话,右腿麻木迈不了步。治疗出院后的几年当中,又大发作过几次。每次大发作,都是在写《母亲》时,大夫分析说是跟写作中情绪激动有关。我怕瘫痪,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把长篇《母亲》的写作中断下来。后来我想起了个办法,不能写长的,那就写短的。于是就一题一题地,断断续续写散文。于是,就有了《流水四韵》一书,四个九题,三十六篇。”在写作中,曹乃谦有自己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我要让我的笔,记录下我的养母对我的重如泰山和深似东海的恩情。我还想让我在天有灵的养母,还有我的养父知道,他们的孩子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C新锐诗作

从诗里流出的幽默感,浅浅的诗有深深意味

(《第一百个夜晚》贾浅浅长江文艺出版社)

“此时,月亮的两个面/闪闪发光,像一把弯刀/我听到心脏在嘶嘶作响/缠绕着你的四肢,也有碎片/在落下。那甜蜜的刀刃/穿过我们,但只是把我的影子/剥了出去,交给了夜晚的云朵/唯一遗憾:我依然/活着。并且在爱得死去活来时/也没有死过……”她是西安一所大学的文学院副教授,也是一名诗人,曾获得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诗歌奖,她的诗作也能在《十月》等纯文学杂志上看到。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她举办了自己的首部诗集《第一百个夜晚》首发式,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西川和诗歌评论家张清华一同出席并肯定她的诗歌。知名作家贾平凹未能到场,但却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她叫贾浅浅,贾平凹的女儿。

《第一百个夜晚》是贾浅浅首部个人自选诗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该诗集从贾浅浅多年来创作的优秀诗歌中精选了130余篇,其中包括在《诗刊》《作家》《钟山》《星星》等刊物发表过的多篇诗作,如《朱鹮》《心迹》《随想》《时间煮雨》等。女儿出诗集,贾平凹特别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到,“浅浅是我的女儿,从小就喜欢写诗,我只觉得好玩可爱,但从不鼓动她将来要当作家诗人。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并且我极不爱听文二代之说,这样的帽子很容易被戴上,既丑陋,又恪得脑袋疼。在二三十年里,我仅呵护她的上学、就业、结婚,指望着一切能安康平顺,岁月静美。”

D跨界佳作

山西县城的少年贾樟柯光影之外的文字表达

(《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贾樟柯台海出版社)

《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收录了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考。

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时代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等等,他都将之记录到文章之中。

贾樟柯1970年出生于山西汾阳,高考以307分的低分名落孙山,1990年到太原学习美术,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他学的专业就是文学,“主要是学习电影史、电影理论,同时也培养了我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贾樟柯说,“从1996年开始拍第一个短片《小山回家》开始,有一种写作就是围绕着我自己的电影展开,电影在开拍之前我会写导演阐述,开拍之后我会写总结,有时候也会给主创写文章,让合作伙伴知道我在想什么。”

从《贾想I》开始,书的体例就是按照自己创作的年份和作品来编排的。“2018年正好是我拍出处女作《小武》20年,20年里面的生活大部分是围绕着创作拍电影展开的。我自己现在回忆很多事情,先找一个坐标,1998年拍《小武》,2000年《站台》,2006年《三峡好人》,2010年《海上传奇》,2013年《天注定》,2015年《山河故人》,在这个坐标里面想到那些年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说也是生命的一个刻度、一个记录。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写作的需要,因为电影的周期特别长,但是在现实生活里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感受出来,不能都去拍电影,所以写作变成我非常重要的一个情感抒发的弥补。”

E历史之思

北大53岁教授开启“徒步历史研究法”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罗新新星出版社)

“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他不想只停留在书斋,而是渴望用脚步亲自丈量土地,叩问历史的真相。

53岁的罗新自北京(元大都)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一步一步用脚丈量了450公里的河山,抵达元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他试图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启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十五天的徒步,一年的思考,最终他将自己的足迹和思考,写成了一本书《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十五年前,罗新在读书时,元帝候鸟一般春去秋来的辇路,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忽必烈称汗后建立两都制,以燕京为大都,以开平为上都。连接两都的道路,共有四条,其中有一条是只供皇帝走的路,叫做辇路。由于史料不足以反映路线细节,所以史学界对辇路的认识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有模糊不清之处。

罗新教授当时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走一趟呢?这也是他的起源。罗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曾在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他在国内外讲学之余长期进行徒步考察。他曾徒步于太平洋屋脊步道,体会夜晚野外冷风呼啸,如洪水激流一般;也曾在翻越东天山的十二条达坂时遭遇暴风雪、命悬一线。他这次从大都到上都的徒步之旅,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罗新背着行囊,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

“一寸丹心尘土里,两年尘迹抚桓间。”罗新把对历史的考证、对文化的探究,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旅途之中,以深厚的生命感受力,去感触每一个时刻、每一次相逢。把沿途的壮丽景色,山川之胜,羁旅之思,风土之异,融入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的叙述中。

复活大漠之下的楼兰

(《楼兰啊,楼兰》高洪雷人民文学出版社)

“楼兰”一词似乎天生就带着点梦幻的意味,在无数的文字电影电视剧中,似乎只要一说到“楼兰”,脑海中就会立刻想起带着异域风情和大漠辽阔的歌声,以及辽阔沙漠中的神秘国度。楼兰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存在,一个灿烂的存在,但它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种梦,成为中国人、西方人心中的一种梦。

由于历史自然的变化,由于环境的变化,楼兰现在不光是一种梦,还成为一个谜,所以这个梦需要人们去走进,需要人们去再现,这个谜也需要人们去解开。所有的问题,和永埋于黄沙尽头、大漠之下的楼兰一起,一一在作家高洪雷的笔下复活。

史料扎实,尊重学理;同时,又没有背上学术的包袱,而能够用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文笔,进行历史的重述和知识的普及,这很难得。多年来,高洪雷致力于西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大写西域》(上下)等讲述西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书。他既有地质工作者、考古工作者的严谨和扎实,又有田野调查学者的实地参勘耐心,同时,又具备瑰丽自然的想象和优美轻盈的文笔。因此,久远而厚重的历史总是能够通过他的笔,走近我们,让我们看到复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生龙活虎的争斗和鲜活的爱恨情仇。

F心灵陪伴

复旦“女神教师”谈“好的孤独”帮年轻人破解孤独

(《好的孤独》陈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近日,一位女教师因讲课风格大气、幽默、智慧走红网络,实在是令人敬佩。她就是复旦大学“思修”女神陈果。她的正能量被央视直接点名报道赞扬,还重点介绍了陈果的新书《好的孤独》。《好的孤独》是陈果多年的教学总结,针对每个人生命中会遇见的种种问题,逐一提出她的见解,可以说是汇集了她的“思修课”课堂内容的精髓。“好的孤独”这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怀疑“不就是心灵鸡汤吗?”但是,作为哲学博士的陈果的书却真不只是心灵按摩的鸡汤,而是充满知识和哲学的内涵。

人们总是把“孤独”和“寂寞”作为同义词来使用,陈果分析后认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哲学家的一生,都在形单影只的孤独中度过,他们经常谈论“孤独”,却不会谈论“寂寞”。“因为他们享受他们的孤独,但不觉得寂寞。”寂寞是一种内心空虚的状态,而孤独可以是心安而充实的,孤独者拥有一个丰富和谐的精神世界。

关于什么是朋友,陈果也有精彩的阐述,“朋友不是酒友,不是玩伴,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你为了任何功利原因搭建起来的人脉。朋友不是混来混去扎堆的人群,那只是一个寂寞的部落而已。”朋友有用吗?对于这个问题,陈果首先分析,什么是“用”?人们在谈论一个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它有什么用?凡事追求“用”,表明一个问题,就是你处于某种困境了。但朋友一定是无用的,朋友的“无用”,是没有功利之用,不要去利用朋友,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而是为了爱,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拿太多的颜料把它搞浑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胡闻文徐思浩上官国风

新闻推荐

纳智捷U5SUV车型一经推出,聚焦

纳智捷U5SUV车型一经推出,聚焦广大群体关注,深化了纳智捷品牌知名度。并获得了“影响山东2017年度齐鲁车坛·奥斯卡评选年度小型SUV”这项殊荣。纳智捷U5SUV凭借“潮、酷、炫”的产品定位以...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山东金万通集团2018-01-20 14:03
猜你喜欢:
评论:(2018 开年好书单请收藏!)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