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樊曦 齐中熙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激荡起强国梦想。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发布了林鸣等一批“最美职工”的先进事迹。“劳动”标注着他们的成长轨迹,“奋斗”是他们最好的人生注脚。
“人生就是奔跑”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7年间,林鸣在建造港珠澳大桥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实现了中国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他说:“不能说超级工程就用超级态度,一般工程就用一般态度。人生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不断奔跑,把每件事做好。”
港珠澳大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仅岛桥隧集群工程就长达近35.6公里。其中6.7公里的深埋沉管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修建港珠澳大桥,我们遇到了无数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是绕过去的,都是闯过去的。”林鸣说。
7年间,林鸣和他的团队经受了无数没有先例的考验,交出了出乎国内外专家预料的答卷:
——采用世界首创的“快速成岛法”,将直径为22米、截面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的巨型钢圆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再填砂形成人工岛。仅仅7个月,伶仃洋上多了两个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
——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合地基”方案。沉管隧道地基的沉降都控制在5厘米以内,为全球最好水平。
——自主研发出成套沉管隧道浮运和安装技术。对隧道基槽开挖提出了0米-0.5米的误差控制范围,堪称“海底绣花”。
“一心谋一事,才能成大器”
23年间,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为了一个梦想矢志不渝:让中国的起重机登上世界之巅。
2013年之前,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都要受制于国外,还影响工程进度。做出中国自己的“超级起重机”,是孙丽和成千上万业内人士的梦想。
4000吨履带起重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履带起重机,也是国家“863”项目重要课题之一,孙丽凭着多年的研发经验,毅然扛起了重任。
2013年,在孙丽和团队的刻苦钻研下,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山东烟台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领域的新突破。该设备创造性地采用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技术,其中组合臂架、同步控制、超起配重动态平衡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截至目前,这台“超级起重机”已辗转大江南北,成功实现1500吨以上吊装近30次,总吊装重量达4万余吨,还创造了世界单台流动式起重机一次起吊2300吨的工程应用纪录。孙丽主持的“面向大型工程施工的流动式成套吊装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奏响中国装备制造最强音。
“世界第一吊”的成功问世,使我国吊装设备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也推动了大型工程的建设速度和水平。
破解“死亡密码”
法医鉴定,既神秘又让许多人敬而远之。业内常说,没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超严的工作态度,做不了法医。
在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杨发英就是一位视法医为“梦想职业”的人。10多年的工作中,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酷暑严寒,哪里有疑案,她就去哪里。
2005年7月,铜梁区二坪镇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杨发英步行10余里山路赶赴现场。面对表皮已经发绿、散发恶臭的尸体,杨发英仔细检验,为破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有谁不怕臭不怕脏的?但我是法医,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杨发英说。
2013年2月,为了找寻一处悬崖下散落的尸骨,她带领技术民警在近90度的崖壁上攀爬搜索。尸骨找到后,她又马不停蹄赶回实验室检验鉴定,最终确定了尸体的来源、死亡性质、死亡原因等关键因素,让一起杀人抛尸命案成功告破。
就这样,杨发英破译了一个又一个“死亡密码”。在她看来,“为死者言,为生者权”是人民法医的职责,更是人民法医的光荣。
行走在创新路上的“土专家”
在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有这样一位善于排除“洋设备”故障的“土专家”。他叫谭文波,是一名井下作业工具工。
2008年,在塔河油田的一次施工中,一辆电缆车装载的德国液压泵发生故障,需要换泵。然而从德国进口、换装要耗时半年,价格也十分昂贵。每耽搁一天,生产就要遭受巨大损失。谭文波大胆判断,装车试验排除了故障,使电缆车当日返回塔河完成作业,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这个“土专家”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发明家”。2012年,他受命负责研发新型桥塞坐封工具。经过反复的理论计算和上百次的试验改进,历时一年多,他成功研发出以液压驱动为动力源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成功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成果鉴定。他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油水界面测量仪”和“电动式投灰技术”两个科研项目,均获得国家专利。
多年来,谭文波行走在创新的路上,摸爬滚打,苦干实干。就像他的人生格言一样,“完成工作只是刚刚及格,勇于钻研才能更加优秀”。
产业工人中的“技术大拿”
1995年,技校毕业的王俊堂进入国机集团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工作,不到半年,他就熟悉掌握了各类设备和关键岗位的操作技能。两年后,全公司仅两名技师晋升,王俊堂是其中之一。
工作中,王俊堂潜心钻研,做“技术大拿”是他的梦想。他深知,技术是助推企业腾飞发展的“主引擎”。为了打造这个“主引擎”,王俊堂跟高难度的技术较上了劲。每次分配任务,他都主动选择难度系数高、复杂程度高、质量要求高的“三高”项目。
2017年公司转型发展农业装备,王俊堂带领团队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就完成了4DS6大蒜收获机等农业收获机械研制工作。其中,大蒜收获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20倍,不仅大大降低了蒜农劳动强度,而且每亩节约收获费用200多元。不仅如此,4DS6大蒜收获机还是国内首款大蒜自动收获机,预期市场前景18亿元,对提高我国大蒜机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用王俊堂自己的话说,“技术大拿”就是为了攻关复杂项目而存在,为了企业发展而存在。
不服输的割胶“神刀手”
“对于胶工来说,胶刀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梁庆莲说。作为海南橡胶集团山荣分公司的一名女胶工,她与橡胶树打交道已经快25年。娴熟的技术让她成为公认的“割胶状元”“神刀手”。
回忆起初学割胶时的日子,梁庆莲依旧记得自己当时的“狼狈样”。小小的胶刀在自己手上不听使唤,力度难以控制。
梁庆莲拿出了不服输的劲儿。找老师傅请教,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练就了一套稳、准、轻、快的割胶技术,做到割面光洁,割线流畅,深浅适度。
由于工作出色,2011年她担任山荣分公司割胶总辅导员,负责2500多名胶工的割胶技术培训,使分公司的割胶技术从原先的一、二等率90.2%提高到93.6%。同时,她积极参与指导地方胶农的割胶技术,每年为地方培训胶农1200人次,深受胶农的欢迎。
矿山井下设备的“神医华佗”
在山西阳泉煤业集团,37岁的李杰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矿山井下设备“神医华佗”。
李杰现任阳煤集团三矿机电动力部综采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0年来,他以岗为家甘奉献。多年来,他先后提出生产合理化建议186条,被采纳116条,创造经济价值3000余万元。2016年至今处理井下电气设备事故164起,为全矿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有一次,K8305工作面使用的艾柯夫SL750型采煤机出现了故障,停产两个班。大家找来厂商,在机电动力部专家协助下抢修故障,从夜班8点下井处理到第二天凌晨3点都没有找到故障原因。李杰在凌晨5点接到调度电话,立即下井处理问题,仅用40分钟就找到故障原因,手到病除,采煤机恢复正常。
不仅如此,随着阳煤集团三矿高标准现代化矿井建设的升级,一批新设备投入使用,李杰利用自己的工作室践行“传帮带”,培养出一批在综采维修电工等设备设施维护方面的优秀技术人员,为企业安全高效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绿色奠基的“环保卫士”
在北京金隅琉水环保公司,有一位职工家喻户晓,他从前致力于水泥熟料煅烧,如今致力于环保事业,他就是在建材行业赫赫有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郭玉全。
在企业水泥工艺革新和生产线更新换代的过程中,郭玉全积极参与,贡献力量:“预热器阀板、管路改造”创造效益400万元;引进先进节能理念实现能源和工艺的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产品标煤耗和电耗,年节电1400余万度,整体电耗下降5%……
成为水泥行业“技术大拿”的梦想实现了,郭玉全又积极投身企业的节能环保事业。在北京市“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置”重大研发课题中,郭玉全带领团队历时10万多小时的研发,成功推出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技术,解决了“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难题。2017年,由企业建设的飞灰处置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两条飞灰处置线年处置飞灰7.0万吨,可有效解决北京市目前70%以上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难题。
发电机组的“保护神”
“大家好!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系统提升班组安全保障能力,克服班组在人员素养、安全环境、设备隐患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是贵州构皮滩发电厂保护班“1小时创新小课堂”的场景,话题由组织人李霄抛出。
在保护班办公室里有一个小角落,班员们围绕着小圆桌面对面讨论,摆满的专业书籍方便随时查阅。从2010年开讲至今,小课堂早已成为保护班每周五9点“雷打不动”的常规工作。大家在这里“头脑风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孵化出智慧的点子。
“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是保护班恪守的信念。别看他们人不多,却承担着全厂5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继电保护、稳控系统、直流系统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检修工作,被誉为发电厂安全运行的“保护神”。
2009年,保护班刚成立就受命承担构皮滩发电厂二次专业安装调试工作,完成继电保护设备106套安装投运;2011年,发电厂首次进行机组大修,保护班4个人30天,完成40余项检修工作任务;2013年,保护班创新性提出班组安全管理“未遂控制323法”,荣获全国班组安全建设与管理成果展示比赛特等奖……
焊花飞舞中的“追梦人”
“为振兴国防军事工业保驾护航”是冯世毅的梦想。
20多年来,作为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车辆事业部车体分厂的一名电焊工,他扎根焊接操作与研究领域,不断努力钻研,在实践中创新和总结,完成了装甲板等高强度特种材料的单面焊双面成型操作,掌握了铝、铜及其合金异种材料的焊接,高强度薄板焊接变形等技术绝活,取得了焊接高级技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并于2017年成为国家级“冯世毅技能大师工作室”领班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兵器关键技能的带头人、中国兵器焊接大工匠。
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在所难免,但冯世毅始终坚信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研制了一种在水面上运输车辆的自行履带式舟桥车。由于这种车在水面上行驶,要求甲板的厚度很薄,最薄的甲板厚度仅为1.5毫米,给焊接工作提出了如何避免薄板焊接变形的“世界性难题”,解决办法就是薄板焊接变形的矫正。
接到课题,冯世毅夜以继日,刻苦钻研,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成功攻克了高强度薄板焊接变形矫正难题,并撰写了《薄板焊接火攻矫正法》,目前此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投身铁路建设的“海外劳模”
6年时间,从非洲高原到邻国老挝,从有“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之称的亚吉铁路到“一带一路”典范工程中老铁路,有一位工程师用辛勤的工作、不懈的投入,刻下了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他叫徐州,是中铁二局六公司中老铁路二工区总工程师。
在亚吉铁路施工时,由于项目部标段地处埃塞俄比亚热带高原,地层以火山爆发而形成的火山岩、次生岩土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沿线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常规填料。徐州带领课题攻关小组沿线探寻,经过上千次的配比实验,终于成功攻克“火山灰”技术,不仅解决了填料匮乏的难题,节约了巨额的工程建设成本,还为埃塞俄比亚找到了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施工技术和材料,为当地未来的建设发展拓展了资源。在中老铁路施工中,徐州参建的项目地处老挝首都万象市,距离万象市区仅30公里,是中老铁路最重要的标段。
徐州带领团队创下中老铁路全线第一个桥梁桩基成桩、第一个桥梁墩台成型的好成绩,12天建成钢筋厂、20天建成中老铁路展示馆和安全体验馆、1个月打造出楠科内河特大桥和万象北站两个标准化施工示范段共计2.7公里,刷新了在国内铁路建设都不可能完成的速度。(据新华社北京电)
新闻推荐
本报岚山讯(通讯员郁麒麟)近日,从岚山区招商部门获悉,山东能源枣矿物产集团与该区搭建了100亿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用于配套临港现代物流园区,招引智慧物流仓储、再生资源静脉产业园、海工装备等一大批优...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