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东营市 日照市 滨州市 德州市 聊城市 临沂市 菏泽市 莱芜市
地方网 > 山东 > 山东新闻 > 正文

伤寒名家李克绍:行医 我原来走了这么多弯路

来源:东昌时讯 2018-12-14 08:13   https://www.yybnet.net/

李克绍(1910~1996),山东近代著名医家,著名伤寒学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初学中医时,有一个想法,就是不掌握中医的全面,决不临床看病。这个想法,真是太天真,太幼稚了。内外妇儿,伤寒杂病,头绪纷繁,千变万化,要掌握全面,谈何容易!而且要学,就得结合临床,如果脱离临床,又想学得全面,岂非纸上谈兵?

可是我是没有教师作指导、自学中医的。无师指导搞临床,比无师指导啃书本,难度就更大了。因为啃书本,我还有较为有利的旧文学基础,而搞临床就什么基础也没有,无异盲人夜行。因此,对于行医来说,我走的弯路更多。

弯路多,失败的教训自然也就多了。但是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正好可以作为青年中医的借鉴。

“医之所病,病方少”

我之学医,是以背书起家的。1935年旧烟台专署警察局考试中医,我就凭着背书熟,竟被录取为第二名。那时,我连一个病人也没有接触过(这可见单凭笔试是多么不可靠)。所以,我最初临床,也是只靠背书。

我记得我接触的第一个病人,是在教学课余时间,为所在村中一个年约四旬的男性看病。他自诉气短,别无他症,经过别人治疗多次无效。他对我说:“你既然在看医书,请给我开个方试试。”我觉得窘了。因为我既没有切脉的锻炼,也没有辨证的经验。

怎么办呢?想起来了,“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两方药既和平,何不一试?于是采取第一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原方予服(剂量已兑换成今制,下同)。谁知只服下一剂,症状竟完全消失。这一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喜出望外,我也受宠若惊。

此后,接着求诊的人就逐渐多起来了。我原先设想的全面掌握之后再行医,实际也不可能了。在这期间,有一少妇,时而少腹攻冲作痛,我就想到“妇人少腹气攻冲,肋腹刺痛当归芎……”;有突然一时失去知觉者,我想到“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

总之,每遇一病,都有一成方,而且不加不减,照抄应用。说也奇怪,也真正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总是无效者多。也有一些病是我在书本上所没有见到过的。

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我所记得的方太少了。“医之所病,病方少”,这正是我那时的心理写照

我记得的方子少,这是不错的。但也全部背诵了汪昂的《汤头歌诀》,《医宗金鉴》方,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时方歌括》,陈元犀的《金匮方歌括》,还有选择地记诵了一些《温病条辨》方,《医林改错》方等等。

如果这些还不够,难道说非要把历代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等,统统背下来不成?那是不大可能的。这时我对于能否学好中医,曾经自己打了个问号。

“医之所病,病方少”,这证明我每次临证,都必须有一个成方可用。为了避免临证时无所措手足,我在每次临证之前,胸中总得预先储存一些成方。因此每遇病家约诊时,必先问问病人哪里不痛快。

如说头痛,我就把有关治疗头痛的方子默想一遍,记不清的再査一査书,务必在赴诊之前胸有成竹。既至临证,又往往把所见的症状硬往我所记的方子上套。就连诊脉,也往往是我这方子需要什么脉,而病人的脉搏仿佛也正好是这样的脉。

总之,常把病人的脉证,强纳入我想用的方剂范围之中。这样,方既不灵,对中医能不能治病自然也产生了怀疑。但是有不少我所不能治愈的病,经过别人治疗,或病家自找偏方治疗,却竟然好起来了。这个“别人”,往往又是看书不如我多的人。

我这时才逐渐认识到,我过去之所谓“学”,只是皮毛,实际并没有真正学进去。不是中医不能治病,而是我没有把中医真正学到手。有了这一番认识之后,使我的学习和临床,起了一次飞跃。

“胸无半点尘者,才可临床”

所谓飞跃,指的是我不再在临证之前准备成方了,而是迫使自己独出心裁地去观察、研究患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此开始真正注意了脉诊。病人主诉略同,但必有不同者在,“独处藏奸”,这是我深刻的体会。

就在这之后,我可以在无成方可用时,自制对证之方,而这些自制之方,也确实取得了不少优异效果,也就在这时,我才真正尝到了中医的甜头。

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这是说,无论著书,或为古书作注,都必须摆脱一切先入为主的框框。

我经过死套成方失败之后,也深深感到,我之临床,“尘”太多了,只有胸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临床行医。从此以后,我从套用成方,转变为从认证上下工夫。认清了证之后,不再是胸有成方,而是胸有定法,按法考虑有无成方可用。如果找不到成方,就随手拈几味药,也常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举几个简单的实例如下:

1.一个经过不少西医诊断为癫痫,中西药久治不愈的十余岁患儿,我问知是在夏月烈日当空的野外割草时晕倒后致成癫痫,认为这等于暑厥,便撇开一切治癞痫的成方不用,与以生脉散加蜈蚣、僵蚕、全蝎等入络行痰镇静药,十余剂治愈,永未再发。

2.一癫痫频繁发作的半老妇女,也是中西药久治不愈,余诊视后,认为心下有痰饮,予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略为加减,不但癫痫治好了,就连多年的胃脘痞满,也治好。

3.一青年患中耳炎,历时半年,服药近百剂,始终无效。余诊视,脉迟舌淡,耳流清水,不浓不臭,便排除一切治耳消炎方,予以四君子汤加炮姜、白芷,一剂效,三剂愈。

这里不是为了介绍医案,所以不多引述。仅从以上三案就可以看出,这些病都不是什么难治之病,只是由于这些医生,胸中只有成方,而且不善于用成方,“尘”太多了,才使患者经年累月,处于痛苦之中。

我从摆脱教条,注重辨证之后,不但对于临床治病比从前有了把握,而且对于阅读医书,也觉得和从前不一样。从前我只喜欢看有方有药的著作和开门见山的医案,而对于理论性的著作和像《临床指南》那样需要自加分析的医案,就看不进去。

可是对辨证有了体会之后,感情就转过来了,不但喜欢看理论性的著作,而且看医案也有了自己的赏鉴与批评能力。从此以后,我还觉得现行的各科临床讲义,对于辨证的基本功,讲得不深不透,而强调分型,分型又分得太死,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教条。

据上所述,我请热爱中医的青年同志们从中汲取两点教训:

1.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学,就要学深学透,不要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2.是只要扎扎实实地学,人人可以学好,不要自暴自弃。

“戒之在得”

我能不套成方,辨证地自制新方,这仅仅是从外行初步接近内行,还谈不上“胸中无半点尘”。真正胸中无半点尘,那是中医的化境,要达到这一境界,确非容易。

我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孔子云:“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包含着功成名就,自鸣得意,不求上进,优游而休等想法。我在迟暮之年,总想在中医学术上继续前进,为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贡献。“戒之在得”,正是我应时刻加以警惕的座右铭。

(按:“戒之在得”之“得”,过去多解为“贪得无厌”。我认为血气既衰,不应再有贪得无厌之想。今以“得”为自鸣得意,自满自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为训,始觉与老年人血气衰时的心理相符合。此处小标题,即取此义。)

(本文摘自《山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六卷第2期)

作者简介:李克绍(1910-1996),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山东中医学院八大元老专家之一,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指导专家,教授。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伤寒解感论》《伤寒论串讲》《伤寒论语释》《伤寒百问》《漫话胃肠病的中医治疗》等。其中《伤寒解感论》一书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提出了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解释了很多长期困扰伤寒界的问题,颇得读者好评,被后学者推崇为“齐鲁伤寒学派”创始人。

新闻推荐

“艺”战在即 统考近在眼前 美术新增速写或成拉分科目

2019年高考大幕悄然拉开,紧张的氛围正渐渐地浓厚起来。日前,山东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美术类和文学编导类专业统一考试...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伤寒名家李克绍:行医 我原来走了这么多弯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