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真
今年全国高职院校降低报名门槛,首次对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人群敞开大门。本报8月8日头版报道的《高职大扩招,山东省农民踊跃“放下锄头去上学”》体现了山东省农民对进入校园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渴望,这是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内生动力”。
招生门槛降低,这一“革命性的举措”彻底地打开了高等教育的围墙,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现代人才要素。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人翁”角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否认,越来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中,缺乏知识、缺少技能已经成为普通农民向职业农民过渡的最大“瓶颈”。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就是突破瓶颈的最快捷径,今年只是开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自觉加入高职教育的队伍,学成归来的他们将会令美好的乡村生活大有奔头。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人才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培训迁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而此次招生门槛降低,将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衡。
农民进行高职教育,让个人发展有奔头。正如报道中提到的农民王冠生,本来就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并且能够为乡邻缓解常见疾患之苦,但苦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不能获得从医资质。此次有了高职教育的机会,将来可以考取医师资格证,可以开诊所行医了。农村地区涵盖各行各业,每个行业都在不断细化,王冠生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资格证书,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更多时候就被排除在行业之外了,何谈个人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放开招生大门将改写一批农民的命运。
农民进行高职教育,让农村产业有奔头。当下山东省正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产业振兴本就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农民进入高职院校学知识、学技术、长本事,就成为产业振兴最需要的人才。本土的农民人才学成回到家乡,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最得力的“后备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打开了人才这个总阀门,乡村产业怎能不振兴?农民最大的劣势是文化短板,接受高职教育就是帮助农民补齐这一短板的破题之招。有了知识就有了机会,也就有了增加收入的“点金手”。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高职教育大门的开放,既是个人所求,也是时代所需。伴随着第一批农民完成报名工作,农民系统职业化教育已经开始扬帆起航,美好的乡村生活正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利奇马”再次登陆!“利奇马”(热带风暴级)11日20时50分前后在青岛市黄岛区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