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是一种发自内心最真实的感觉,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言语,不需要伪装。时刻关注你们的一举一动,关切你们的一言一行,看着你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是我追求的目标。
2018年元月份,我被抽到下乡扶贫的队伍里。第一次与贫困户接触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在社长家召开村民知情大会的时候,一张张陌生的脸庞,淳朴而厚道,彼此都很陌生,不知道怎么去称呼对方,只是用微笑会意。如今,与他们接触快两年了,这期间发生的事,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我所帮扶的十户贫困户当中,有一户特别困难,第一次去他们家,进家门时连脚踩的地方都没有,又脏又乱,只能用一片狼藉来形容。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闭眼缓和了一下心情,通过慢慢地询问才知道,家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母亲、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居住在不到二分地的庄窠里。
听这位母亲说,她年轻的时候远嫁别处,后来因生活所迫来到新寨村入住,自己没办法,是亲戚给了二分地的庄窠,让她们母子安身。大概是在2014年,村上协调有关部门,给她家安排了危房改造项目,修了三间北房,由于庄窠地方有限,修得不太理想,没有院墙,没有大门,没有拉通自来水。
这位母亲瘦弱的身子显得那么无助和无奈,看到我就好像抓住了一根稻草,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把内心的困惑一下宣泄了出来,当时,我心里特别难受。
经过多方打听,我问到了她儿子的电话号码,在电话里与他交流,告知了我的身份,说明打电话的目的,并宣讲了一些扶贫政策。我们的交流十分融洽,互加了微信,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不错的青年。
在我的鼓动下,他终于振作精神,到山东省淄博市一家拉面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拉面,当起学徒工,管吃管住,每个月给700元,挺不错的。他很有信心地对我说:“等我学成匠人后,攒点钱,开自己的饭馆”,我从内心深处很看好他。
2018年3、4月份的时候,村上通知,上报危房改造项目。于是,我就给他打了电话,他很坚决地说:“再维修家是很不现实的事,请你帮忙给我申请个易地搬迁安置房可以吗?”我答应他上报情况并咨询。打完电话后,我感觉很有压力。
第二天早上,我去易地搬迁项目办公室向有关负责人咨询,他们说这一户不符合国家政策,不能享受易地搬迁项目。当时,我很难过,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了办公室,一路上考虑他们家的事,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特别纠结和矛盾。过了一个小时,我拨通了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实在开不了口,怕他失望。我鼓足勇气,停顿了一会就说了结果。他却说:“谢谢姐姐,你尽力就好,我能理解”,顿时,我内心涌动着股股暖流。以后的时间里,我一直很留心他们家。
今年,新政策又下来了,就是人居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我第一个通知他们家,动员他们改善家庭环境,可他说:“姐姐,我来不了,母亲年龄大了,再说我家那个条件,我们对环境改善也没有多大信心”,听到这话,心里难免伤感。但我很执著,多次向村、镇领导汇报这家情况。一次会议上领导们表态,首先解决他家的吃水问题,然后解决环境改善问题。
6月10日那天,下着小雨,村主任带领我和水保站的一名干部来到他们家。政府给干活的工人配备了水管配件,村主任拿了一把铁锹在施工地方打了标号,就动工了。第三天,自来水就通了,终于解决了他家的一个难题,他的母亲喜笑颜开。
8月份,我向村上反应了他们家的困难境地,村上又向镇上汇报了他家的特殊情况。于是,镇政府决定,特殊家庭用政府代建方式进行人居环境改造,经过近一个月时间,把他们家的厨房、厕所、院墙、大门等都进行了翻修。现在,他家大变样,窗明几净、庭院整洁,他母亲容光焕发。
扶贫路上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他们心中有牵挂、有信念,都为着同一个目标,就是早日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新闻推荐
左崇年没有文凭找工作易碰壁,想读书却怕考不过。长期以来,在提升农民工队伍素质这个问题上,职业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
山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