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邱焰
(长江日报疫情防控指挥部摄影组组长)
2020年1月22日上午,长江日报成立了疫情防控报道指挥部,下设摄影组,我任组长,金思柳任副组长,组员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全体摄影记者,共计二十人左右。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统筹、调度组内记者进行疫情防控方面的报道。成立报道指挥部的第二天上午十点,武汉就封城了,这是我们事先所没想到的,也让我们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
摄影组的拍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配合文字组记者拍摄配图,其二,确立自己的选题去拍摄。封城之后的市民物资供应情况是我们前期拍摄的重点,因为这个时间段,摄影记者的防护物资还不到位,深入一线拍摄的前提是保证自身的安全,进入隔离病房拍摄就意味着你会占用医护人员的防护物资和一定的时间。所以前期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派记者到城区的各个超市、菜市场去了解一些情况,一是关于物资供应的现状,二是价格是否稳定。这之后,我们陆续安排记者深入医院、发热门诊、社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方舱医院施工现场拍摄,及时把医护人员救助治疗、社区工作者解决各类问题、志愿者接送医务人员、各级部门保障市民生活用品供应等消息通过影像记录传达出去。
除了配合其他报道小组拍摄外,记者们还自我突破抓取题材。1月29日到30日,记者金振强全程跟踪报道了武汉市急救中心120医生王科和他的单元小组的24小时,其中一趟辗转多家医院运送一位病人的任务用了足足3、4个小时。医生们的焦急、救援的耐心细致和应急能力通过影像传递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一线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真实情况。还有记者詹松,他的爱人余苹丽恰是武汉同济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作为一名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家属,同是奔赴一线采访的记者,他用记者手记(报道链接:除夕,我和护士老婆一起上战场)的形式记录下1月24日除夕当天的真实经历,包括送别妻子到医院、一家人通过视频吃年夜饭等等,细节很真实也很感人。
此外,我们摄影组还重点策划了“100位防疫勇士肖像”专题,拍摄对象涵盖参与这场战“疫”的各行各业工作者,包括本地医护人员以及驰援武汉的全国各地医疗工作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社区工作者,城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超市员工,公安民警,志愿者等。肖像及文字以海报的形式呈现,通过新媒体、报纸平台传播。
在重大疫情面前,摄影记者是不能缺席的。我相信,怀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坚持冲在一线。对于他们而言,首先,要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记录、报道这次疫情。其次,要具备独到的眼光,挖掘核心的内容,这点也非常重要。能进入一线拍摄更好,但不是要求每位记者都要进入隔离病房,你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该有相应的担当,在报道过程中,千万不能莽撞,个人防护要做到细心,再细心!《武汉“封城”的日子》
邱焰 摄
担任长江日报疫情防控指挥部摄影组组长的同时,邱焰以“封城”的天数作为拍摄的主线,用《武汉“封城”的日子》为题,记录了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城市、街道等现状。
1月23日,武汉“封城”第1天,在武汉星悦城生鲜市场,市民在购买生鲜蔬菜。10点开始买菜的人多了起来。当日,武汉正式封城。
1月24日(除夕),武汉“封城”第2天,在中百超市东湖城店,生鲜蔬菜货源充足,价格平稳。店员介绍,这个店里的蔬菜由中百仓储统一派送,保证了供应。
1月26日(正月初二),武汉“封城”后的第4天。一位市民跨过汉街的水洼地。楚河汉街街面空荡荡,店铺关闭,游人稀少,往年的正月,这里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
1月26日(正月初二),武汉“封城”后的第4天,汉街街景。往日热闹的街面变得空荡荡。
1月27日,武汉“封城”第5天,在武汉福星惠誉东湖城的篮球场,几名少年戴着口罩打篮球。
1月30日,武汉“封城”的第8天,阳光洒向大地,欢乐大道附近的一个小区,戴口罩的居民从一线阳光下经过。
1月30日,武汉“封城”的第8天,阳光灿烂,洪山区东湖城小区,一位“闭关”的居民站在家里的窗边。
2月1日,武汉“封城”的第10天,在航空路的一家药店,市民在排队购口罩和酒精等防护物品。
2月1日,武汉“封城”的第10天,一位市民从青年路闹市区经过。
《生命线上的生死阻击战》
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120吗?我家老人出现干咳、发烧并伴有呼吸困难症状,请快点来……”1月29日,正在值守接诊单元的医生王科接到呼救指令后,迅速穿好防护服,提着急救箱、氧气瓶和他的单元班组人员坐上120急救车奔向患者家中。
很快到达患者家里后,王科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及相关病症检查后,便判断出这正是当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症状,他们以最快速度送往相关发热门诊医院。这样的场景,在急救中心的医生和司机们看来,是近段时期工作常态。
“120”,在这个特殊时期,是一个根植于百姓心中的救命生死线,它的背后是一群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人。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急救中心的电话报警量爆增,市民拨打电话量由原来的每天2000多次,增加到现在每天10000多次。全市700余名院前急救人员,全力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明显的传染性,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感染的可能。他们在接诊时几乎是零距离接触。有的楼层较高,王科和他的同事们都要努力的攀爬,遇到危重病人只能靠肩背人抬。这期间各大医院患者爆满,接诊量超负荷运转,患者收治困难重重。王科和他的同事们只好将接诊到的患者一家一家的医院送,有的要转运5家以上才能找到接收病人的医院。面对这种困境,王科感到无奈和痛心,但每次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便全力运转。
连续两天,记者跟随王科院前单元接诊小组实地采访,用镜头记录了他们在这场看不见的硝烟战役中,不顾自身安危,逆风前行,全力“战疫”的一个个瞬间。
王科和他的同事小心的扶着患者走下楼梯。
面对患者的增多,医院难于收治的局面,王科眼睛湿润。
患者先后转了五家医院,难于收治。
一趟接诊来回转运达4个小时,王科体力有所不支,蹲下身来缓和酸涨的腿脚。
王科将患者送往医院。
将患者送往发热门诊。
夜色中,王科和他的同事又出发在接诊的路上。
王科站在寒风中寻问患者的地址。
连夜转运病人。
休息间,王科在走廊里与家人报平安。
“100位防疫勇士肖像”专题之
《致敬火神山的热血建设者》
摄影:喻志勇 制图:王语哲从1月25日开工至2月2日正式交付,武汉火神山医院项目7500余名建设者昼夜鏖战,与疫魔竞速。
武汉火神山医院项目由中建三局主承建,武汉建工、武汉航发、汉阳市政等共同参建。火神山的劳动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向记者诉说的心愿让人动容。
袁建文,33岁,荆州人,中建三局基础公司安全总监。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杨仕喜,59岁,武汉人,汉阳市政公司下水道安装工人。他说,希望工友和武汉市民都健康。
陈星强,52岁,随州人,中建三局室内装修工。他说,想告诉家里人自己在武汉很好。
梅君,女,44岁,山东东营人,中建三局负责现场物资输送。她说,齐心协力建好医院,早日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救治环境。
隋宝国,52岁,黑龙江伊春人,为火神山医院运送医疗器材的大货车司机,他说,希望武汉疫情早日结束,早点回家团圆。
张林,39岁,湖北大悟人,德邦快递送货司机,为火神山医院运送医疗器械。他说,加班加点不谈钱,在大灾面前尽一个普通人的义务。
戴森林,30岁,武汉市政路桥公司压路机操作手。他说,2月1日正好是他生日,最大的心愿就是赶快建好医院把病毒打跑。
桂婧,女,24岁,武汉人,武汉市政路桥公司后勤保障。她说,希望今天能顺利完成任务。
曾维会,女,55岁,武汉沌口人,汉阳市政公司勤务人员。她说,希望医院早日投入使用,早点回家抱抱才40多天的小外孙。
杨泽华,52岁,湖北仙桃人。中建三局门岗体温检测员。他说,为建设火神山医院多尽一点力。原标题:《疫情当前,向险处逆行的摄影记者》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记者|赵孟编辑|2020年2月12日,一则武汉市民的求助信息在网络流传。求助信息显示,家住武汉硚口区易家街的77岁老人邹元江,因...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