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邵方超
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是一次规模空前的社会总动员。打赢这场阻击战,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从“中枢”传递到“末梢”,是否会失真走样,是否还具有指导效力,能不能实现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取决于中间各级组织,更取决于末端基层组织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防控战斗打响以来,山东省各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在防疫动员、疫情排查、隔离阻断、宣传工作等方面及时出台一系列切实管用举措,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在齐鲁大地的城镇乡村、大街小巷,广大基层工作者走农户、进社区,引导群众正确面对疫情,坚定信心决心,全力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所形成的一座座防控堡垒,一道道防控堤坝,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态势。
但也要清醒看到,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上还不够精细、不够科学,虽然各级已出台文件和措施,但有些在基层还落实不细、执行不严。随着人员返程、企业复工等,带来人员大流动大聚集,社区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防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进一步铺开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疫情防控网络,使所有村镇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基层干部是落实基层防控的关键力量。基层干部对辖区情况熟,与群众联系紧,掌握问题更具体、更真切,开展防控工作也最有优势。我们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给基层增加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切实把防控力量下沉一线,守牢楼口,把紧村口,看好门口,把网格织得更密、排查范围扩得更广,把联防联控各项措施落得更实更细。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没有哪个防控模式可以包打天下。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涌现了一批接地气、合实情、暖人心的管控“土办法”。比如,有的社区“亮证”出行,提升通行效率,减轻防控难度;各村大喇叭反复播放“不要串户拜年,不要聚会聚餐”……这些有效实践,既体现基层智慧,又增强抗疫信心。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充分发掘民间智慧,积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动能,就一定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最严密防线。
新闻推荐
记者|赵孟编辑|2020年2月12日,一则武汉市民的求助信息在网络流传。求助信息显示,家住武汉硚口区易家街的77岁老人邹元江,因...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