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 本报记者 常 青
本报实习生 刘文倩
今年以来,山东省港口集团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为引领的“五个国际领先”发展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港口主业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港口发展主战场、面向生产建设重大需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
开展顶层设计
推进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
5月19日,交通运输部确定集团公司为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山东港口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将试点任务建设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6月2日,成功举办山东一流智慧绿色港口推进大会,确立了携手SAP、平安集团、阿里云等9家行业领先的头部企业,共同推进智慧绿色港顶层设计的“1+N”开放共享共建模式。8月8日,省政府召开了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和山东建设一流智慧绿色港口成果发布会,对外发布了智慧绿色港顶层设计成果。10月21日,山东港口召开了智慧绿色港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推进大会,推出涵盖“智慧大脑、智慧服务、智慧管控、智慧生产、智慧装备、智慧基础”等六大要素体系的62项重点工程项目,推行挂图作战,定人定期定责,强力推进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
科研创新、科技平台
赋能智慧绿色港建设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获得各类科学技术成果奖共38项,其中,申报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超大型综合港口泛在感知与预测技术”重点专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行业领域其他科学技术奖36项,创新项目、论文、专利等各类科技成果共计607项。其中,创新项目47项,论文303项,专利257项。获批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自动化作业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码头技术研发中心”和“多式联运智慧工程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同时,通过与各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山东港口构建起“1个试点任务+3个研发平台+N个优秀科技行业合作伙伴”的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模式,这将加快推动山东港口研发投入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智慧港口试点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编制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出台“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意见”,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制定2020年度科技工作要点,分解考核指标,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年增长10%以上。“连钢创新团队”荣膺“齐鲁时代楷模”,积极主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43项,在国内率先完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标准体系”构建,率先引领氢能在港口的应用。开展“连钢创新奖”评选,单个项目奖励高达50万元。
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引领智慧绿色港建设
山东港口不断优化提升青岛港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工程,解决一键锚定、永续充电、自动摘锁、AGV轻量化等世界难题,作业效率提升30%,缩减人员50%以上。推进日照港新型平行岸线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用5G通信,推动人机混驾工程,形成“自动化岸桥+无人集卡+自动化堆场”的新模式,传统码头与自动化码头可混合使用,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和综合能耗。烟台港实现干散货码头装卸作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堆场3D数字化管理,装卸效率比人工提升8%,耗电量平均降低5%,混配精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综合统筹200万立方库区容量、跨越6市560公里管线、2000万吨原油输送能力,通过“全息计算模型+支线管输优化”算法,实现从单机自动化到系统辅助决策、自主决策智能化的转变。在件杂货领域,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木材、钢材智能理货,在粮食作业中引入机器人码包装火车工艺。
通过多年的探索、应用和实践,山东港口逐渐建立起涵盖集装箱、干散货、油品和件杂货作业的全体系、全流程自动化系统。正在整合“云港通”“舟道网”等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搭建起车、船、货、港以及查验单位沟通信息、业务办理的万能接口。积极加入GSBN,推进外贸钢材、大宗商品交易区块链应用,建设“山港易付”金融平台,构建起“互联网+港口+业务”的新型业态。
未来,山东港口将按照“全面建设抓领先、突出重点抓特色、各有侧重抓突破、积累经验抓推广”总体要求,加速推动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
新闻推荐
□记者代玲玲通讯员郭勇苏苗报道本报济南讯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在“山东省电子税务局”开通税收顾问线上服...
山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