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建设突飞猛进,二三十年间,城内外的街道房屋,已都改建为新的住宅小区。目前,原县城内的49条街巷,已有27条在社区形成中消失,其他尚存的街巷,其面貌也已今非昔比。这一变化是巨大的,现在的儿童、青年,不仅不知老城墙为何物,连爷爷奶奶常说起的老街老巷也不清究竟是个啥样子了。
潍县古城的遗迹
潍县城墙的拆除,始于1948年潍县解放不久。当时,城里城外满目疮痍,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政府,帮助群众重建家园,大力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面对解放战争中遭到炮火毁坏的城墙,采纳了经济建设局提出“因遭到战争破坏,没有维修价值”,且“阻碍交通,不利于工农业发展”的建议,根据建设新城市的需要,决定陆续予以拆除。1948年,为方便城乡交通,拆除了战火破坏的南门、西门城楼与瓮城。上世纪50年代初,集中拆除了南城墙,改建南月河为地下排水设施,填平月河,修成了南关的主干道路胜利大街。1953年后,沿已经拆除的南城墙东端,继续向北拆除东城墙,用以修建城外的白浪河防水坝、填充青年路路基、开扩改建和平路工程。到1974年,又开拆西城墙,在遗址上统建了34座住宅楼,西月河改建为地下排水,开辟了月河路。
1982年,为将市区宽仅9米的向阳路(原县治前街、南门里大街)拓宽到30米并延伸出城,省政府拨款300万元,在市郊北宫附近,建设拆迁安置楼。该路两侧有334户居民的平房,划入了道路红线而动迁。在拆除了历经700年沧桑的县衙门后,路基顶到了北城墙根,又在仅存的一段北城墙打开了通路的豁口。道路建成,两边残留的各长约十几米的两段城墙土坯。市领导指示不再清除,周围砌石加以保护,留作潍县古城墙最后的标志性遗迹。
二百年古槐
见证东风大街拓宽
1993年,潍坊市已经有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为改善市区商业、交通环境,东风大街要从原宽30米拓宽到50米。处于街北繁华地段的十笏园宾馆的院子里,有一棵200多年树龄的老槐树,这次扩路,不仅宾馆的门头要拆除,老槐树也在红线之内。经反复讨论、市长拍板,古树被原地保护在新建成柏油路的路肩上。据文献记载,此树原来生长在清代潍县文庙前忠孝祠的院落里,它既见证了满清、民国时代的变革,也见证了潍县由城变市,市容街貌以及东风大街由县城轴线到市区交通干道的变迁。
上世纪60年代初,已经以“动力城”、“纺织城”闻名的潍坊市,先将原宽8-9米的叶挺街(解放前的东关大街)拓宽到22米。1965年,叶挺街与邓发街(解放前的东门西门大街)合并改称东风街。若飞桥(解放前的朝阳桥)改称东风桥后,也在1972年改建为宽18米的双曲拱桥。1973年,东风街老城区路段首次从9米拓宽到30米,这1公里路段,分两期动工,到1975年才完成。
东风街在上世纪90年代第二次拆迁时,开始运用商品房经营方式,实行成片综合开发。1985年,先从破旧住房多、公用设施落后的城区边沿地带开发起始,逐步推进到城区中心。当东风大街二次扩路时,其身后,已是大片住宅楼层迭起,原来老字号的门头房已完全拆除,大量的平房早已消失,一些解放初建起的楼层如新华影剧院等,也在拆除之列。
城区平房渐渐远去
潍县的老百姓,历来住的是平房。平房组成了院落,院落形成了过道,无数的过道形成了街巷。平房就是街巷的细胞和根基。但这些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承袭聚居的房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快就消失、改观了。上世纪80年代,城里还是平房的天下,到90年代的中期,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就几乎完全被一栋栋高楼和平整的道路所取代了。
潍坊市成片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始自1985年。当年,在和平路南段及东关后门街工人新村试点,运用商品经营方式,吸收社会投资,改造旧城建设新区。1987年,在原城东北隅的察院附近的几条老街拆除旧平房,开发建成了忆荷园小区,树立了城区开发的样板。当时,城市拆迁,国家还没有出台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参照外地经验,制定了当地的城市拆迁管理办法,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就迅速大规模开展起来。到1996年,老城区内的房屋、宅院和寺庙等建筑,除几处规划保留的外,几乎全部消失。同时,建成了成百上千座住宅楼群。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拆迁条例,2011年,《国家物权法》出台,拆迁条例废止。此时,潍城旧城区内早已焕然一新了。
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潍县城里的老街巷,先是在城墙拆除后,失去了屏障和最显眼的地标,而后因交通发展,轴线街道更名、扩建而改头换面,最后,通过旧城改造平房的消失,街巷也支离破碎。原有的49条街巷,原址及街名尚存在的21条,已经融入社区,有的还成了社区的名字,其余的28条,街名和街址俱已消失。
1985年,最早开发的原县城东北隅,形成了曹家巷社区、十笏园文化区的一部分。在社区内尚存在的街巷有6条,即曹家巷、胡家牌坊、梁家巷、安乐街、海岛司巷、新街子,这些街巷虽然存在,但形象都有改变。已经消失的街巷有6条,即察院前、后、中街、郭家巷、县过道、东马道。
1990年前后开发的原县城西北隅,形成了城隍庙、北门大街2个社区,尚存有北门大街、城隍庙街、金巷子、仓巷子4条街巷,原来的撞钟院前、后街,撞钟院老过道、西马道、前湾崖、九曲巷等6条街巷消失。
1992年开发的原县城西南隅,建成了芙蓉街、增福堂、岳王庙3个社区。社区内的街道有芙蓉街、岳王庙、增福堂街、布政司街,太平街、水巷子6条。原来的西下洼、八仙巷、蝴蝶湾崖、鞍子街、忍和街、宋家门楼等6条街巷已经消失。
最晚开发的东南隅,形成了包揽所有街道的松园子街社区(已改名为潍州社区),社区中尚存的街巷有松园子街(半段)、郭宅街、棋盘街、预备仓街、南巷子5条。原来的南宫前街、后街、西街、平安街、塘子过道、南寺前巷、后巷、前街、西巷、射步亭、南马道(部分)等11条街巷已经消失。(以上变化的时限止于上世纪90年代)
本文所用史料、传说,均采自潍县各部志书和《潍城文史资料》的有关文章,谨向有关作者和多次提供帮助的陈瑞曾先生致谢!本文图片由作者翻拍于潍城区档案馆资料、《潍州旧影》、《百年潍坊掠影》(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事发庄家工业园,市自来水公司称48小时内可恢复供水4月18日中午,奎文区庄家工业园供水管道发生爆裂,园区内的主路被自来水淹没,最深处水深约40厘米。园区北部多家公司的工作人员赤脚扫水。市...
潍坊,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