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新闻 新泰新闻 肥城新闻 宁阳新闻 东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泰安市 > 肥城新闻 > 正文

“中国桃都”幸福多

来源:大众日报 2014-12-12 15:28   https://www.yybnet.net/

△中共肥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成伟进家入户访民情△中共肥城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常绪扩深入小学改扩建项目现场△打造“桃都美丽乡村”——孙家小庄环境美如画△缓解群众住房困难——新建惠民小区△实施就业创业援助——公益招聘会现场△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百姓幸福生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桃花源小学△十里画廊——龙山河带状公园□姜言明宋杰刘霞

对幸福的回答,百种千样,但都不过一类范畴——民生。

社会发展,民生唯大。肥城市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以幸福导向引领共建共享,用力统筹城乡发展,用心谋划民生福祉。2014年前10个月,肥城市各项民生项目支出达到22.2亿元,同比增长123.8%。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惠民工程在建设“中国桃都、美好肥城”征程中奏响和谐乐章。

肥城市委书记张成伟说:“我们把保障民生、惠及百姓、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紧贴群众诉求,兴办为民实事,让肥城百姓更舒心、最幸福、真满意。”

“以惠民利民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理念,倾力做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常绪扩说。

十件实事更惠民

民心所向,政之所行。早在今年年初,肥城市委、市政府就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把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困难救助等关乎民生的共性问题作为突破口,确定了2014年度十件民生实事,涉及15个单位、30个项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向社会公布,重点研究,分线推进,集中解决。

民众诉求多样,如何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肥城市深入广泛地调查论证,征求意见,科学决策。自去年11月起,市政府启动了2014年民生实事征集工作,通过电话、信函、网站多种参与方式,吸引百姓广泛参与;同时充分听取各部门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肥城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活动办公室对征集到的学校改造、环境整治等60多个实事项目及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筛选,初步拟定候选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2014年度10件民生实事。

“务必贴近百姓生活,让百姓直接受益。”这是在项目筛选中,张成伟向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的一句话。短短话语,体现了让民生实事为百姓谋福祉的殷切之情。

实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2014年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民政、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重要民生事项,市主要领导深入一线调研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民生项目进度,多次走访慰问市民百姓,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群众炕头,面对面了解其实际困难和需求,责成有关部门提出解决措施。

纵览今年10件市办实事,以人为本,让百姓从中受益的理念,被淋漓尽致地诠释:帮助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800万元;完成8家镇街卫生院医学康复能力建设;完成5个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成惠民小区东区408套经济适用房建设;新建、改扩建5处学校教学楼、宿舍楼,新建6处农村幼儿园;农村低保标准增长200元以上;培育40个桃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8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学生教育、中青年就业、老人养老、孤残补助,市办实事关注的目光落在每个市民身上,温暖每个家庭。

生活环境更舒心

“俺村是个纯山区村,也是风景区,去年村集体收入46万元,旅游收入占到一半。你看村里多漂亮!”潮泉镇柳沟村村民刘创业自豪地说。

12月1日,笔者来到翦云山脚下的柳沟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房、一条条平坦整洁的硬化村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幅“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上游”的美景映入笔者眼帘。

受益于“桃都美丽乡村”建设,该村主抓城乡环卫一体化。硬化改造长2.1公里、宽6米的旅游大道;投资8万元安装5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每5户共用一个垃圾桶,配备专职保洁员……目前,肥城市15个镇街区已建成15个垃圾压缩站,581个地埋式垃圾站,切实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

该市将培育“桃都美丽乡村”示范村列为民生实事之一。深入开展“桃都美丽乡村”创建和“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市、示范镇街、示范村居“三级联创”,大力培育“生态宜居”的乡村。累计投入3.5亿元,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投资8000多万元,重点培育60个桃都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全市605个行政村规划为106个社区,建成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9个,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99%。

村里美,村外更“美”。该市提高交通安全通行能力,13个镇街区的50个路段建设完成路基62.5公里;积极完善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路,新开辟的城市东区至高新区的11路公交线路已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沿途群众出行。“现在开通了11路,上下班非常方便,刮风下雨天更是不用受罪了。”姜庄社区的王静一大早在小区门口坐上了直达上班地点的11路公交车。

同时,该市持续优化城市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改善城市河道水系生态,开展城市扬尘、餐饮油烟、汽车尾气治理,治理城区餐饮单位54家,淘汰黄标车241辆;新建龙山河、康王河污水管网27公里,集中整治康王河河道,改善城市河道水系生态,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困难帮扶更贴心

“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俺家饲养的獭兔,由原先统一配送的12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一年增收四五千元。”石横镇红庙村肢体四级残疾人张霞喜上眉梢。

张霞因先天性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贫困,经过统一培训,基本掌握了獭兔养殖的基本技能,成了残联“助残致富奔小康项目”的受益人。“村里像我这样接受帮扶发展獭兔养殖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还有8户,收入都有明显增加。”张霞说。

“扶持200个残疾人家庭发展种、养、加工等致富项目”是市残联承担的民生实事任务。该市在每户残疾人1000元标准的基础上,采取“四个统一”帮扶模式,即统一免费配送种兔,统一培训,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收购,同时强化管理服务,解决养殖过程中碰到的病害等难题。目前实事任务已超额完成,助残致富奔小康共落实346户。

困难群体帮扶惠及各个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张娟也受益者之一。“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仅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孩子,真是很知足,我一定好好干。”张娟说。

张娟十几年前下岗失业,由于年龄大,还得照顾孩子,不好找工作。市就业办得知此事,就联系张娟家附近一家超市,吸纳张娟成为超市员工。超市还为张娟缴纳社会保险,并可享受3年社会保险补贴。

实施就业创业援助也是政府要办的民生实事。今年以来,建立健全技能培训、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工作机制,巩固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1—10月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9526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96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94%、105.3%、102.9%,扶持创业1724人、创业带动就业6685人;累计小额贴息贷款7222元。

肥城市设立了“生育关怀基金”,给予农村60岁以上失独困难家庭每人每月400元扶助金,累计为269个困难家庭发放扶助金64.5万元;家庭贫困大学生信用助学贷款申请受理559笔,发放贷款335万元;惠民小区东区408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基本完成,建设的240套公租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400套棚户区改造房主体已完成,极大地缓解了群众住房困难。

社会保障更丰富

“从我家到这里步行只需两分钟,药品保真,药价便宜,家人有什么不舒服,都到村卫生室就诊。家里真有急事,村医一喊就到,太方便了。”12月1日一大早,王瓜店街道西大封村李万中来到村卫生室就诊。

肥城市不断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水平,今年以来,新建成15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价格同比下降27%,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急病好求助”的愿望,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就医环境。同时,投资4.2亿元的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2000万元的精神卫生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老人有了健身场所,青年人有了活动场所,孩子有了游乐场所,妇女有了谈心场所。”仪阳镇仪阳村村民李军告诉笔者,村里新建了书画室、棋牌室、休闲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小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空闲之余,村里会组织大家跳舞、打篮球等活动,极大丰富了村民生活。

今年以来,该市持续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年”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五个百”提升工程,农村文体小广场覆盖率达到100%;建设高水平文化队伍100支,培育高素质文化带头人5000多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6%,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考核居泰安县市区首位。

与此同时,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和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成效显著。投资5亿多元,开展城乡规范化学校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86套、竣工1637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1%和136.4%;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640元和3000元,均比上年增长6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000元和3700元,均比上年增长500元;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职工基本医疗等各类保险扩面分别完成泰安市年度目标任务的115.3%、125.0%、106.4%。

1—10月份,肥城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293元、12264元,增长9.8%和12.3%。

一件件民生实事像小溪流,最终汇集成桃都百姓的大幸福;一个个庄严承诺正渐渐成为现实,最终描绘出桃都百姓幸福生活新画卷!

新闻推荐

肥城实现文化志愿服务全覆盖

□记者刘涛通讯员宋杰李胜男报道本报肥城讯“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也50多了。”2014年12月25日,于庆玲指着面前正认真排练文艺节目的队员们说,元旦快要到了,他们自发组...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国桃都”幸福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