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齐静
本报通讯员孙松波
4月9日上午,肥城市安庄镇坡庄小学教师备课室里人头攒动,校长杜敏带领全校教师正在聆听市实验小学王静老师的翻转课堂报告。为推动翻转课堂实验,肥城市建立教研共同体,让实验小学教师走进农村小学的课堂进行示范引领。武金枝老师听了王静的课深有感触:“王老师到我们农村小学授课,让乡村教师眼前一亮,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翻转课堂。”
本次由市领衔校送课下乡活动,是肥城市教研共同体建设第六轮活动的一部分。据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冯彬介绍,自去年2月共同体第一轮第一次活动举办至今,全市共开展150余次教研共同体活动,展示上百个现场,1万余人次教师参与课例展示,2万余人次教师参与活动,校长及业务校长报告200余场次,小学12门学科全部覆盖。
素有桃乡美誉的肥城市,近几年成功创建了“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市中小学在教学硬件设施上逐步实现均衡化。“无论多么偏远的学校,我们都按照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办学条件要求,搭建起网络平台,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冯彬说。
办学硬件的均衡化,让肥城市教育局开始考虑如何建设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教学软环境,并最终将改革锁定在教育内涵的高位均衡发展上。2012年6月,肥城市教育局教研室曾到湖屯镇最小的一个教学点冯庄小学走访。“教学点上全是民办转公办的老师,教课靠着老经验、老方法,一人一门功课,个人教个人的。”冯彬回忆说,有的老师反映,这里的校本教研就是“一个人”的“孤独教研”。由于学校位置偏远、规模小,教师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等原因,学校教学水平远低于市县的教学水平。
“这让我们意识到学校间教研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肥城市教育局局长杜君河表示,市教育局决定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以教研共同体为核心,创设学校联动发展平台,盘活全市中小学教学资源、实现各学校内涵发展。2012年底,肥城市教育局出台《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以强带弱、以弱促强”的原则,肥城市教育局把市实验小学、师范附小、河西小学、龙山小学、白云山小学五处市直小学作为领衔学校,根据地域将乡镇学校搭配在一起,建立了五大市级共同体。冯彬举例说,市实验小学与安庄镇、汶阳镇、边院镇等三个镇的小学结成共同体伙伴,教研活动由共同体内的学校轮值完成;乡镇则根据学校多少,以中心小学和办学效益比较好的学校为领衔学校,建立镇级共同体;学校内部以学科带头人领衔成立学科发展共同体。由此全市共建立起5个市级共同体,36个镇级共同体,若干校级共同体,各共同体内部都建立了12个学科共同体。
在教研共同体建设方式上,小学和初中主要采取“同课异构”形式,通过不同学校老师讲授相同课程的“学科高端对决”,为共同体学校各科老师提供教学经验,搭建共同体内的学习交流平台。“高端对决”后的校长总结及办学理念介绍等活动,使教研共同体进一步深化,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
高中教研共同体建设则通过大集体备课的方式。“六个教研共同体每两周抽出一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学科备课组长都要与市教育局教研室学科负责人进行课程切磋。”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李玉民介绍说,备课组长带着自己的思考、学案或者试题参与讨论,让备课内容变得更丰富。“随着集体备课的深入,共同体活动开始由单纯备课向教学设计转变。备课期间,教研共同体还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设计。”
目前,肥城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活动已进行到第六轮,形成了校校是现场、人人都参与的课改局面。经过六个轮次的探索实践,肥城市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改变了各校单兵作战的教研困境,激发出各共同体的教研活力,推动了全市教育内涵的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爽本报通讯员朱沙近日,在肥城市安临站镇的低山丘陵地带,架起了几架“大风车”。当地村民口中的“大风车”,是华电肥城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新开发的“华电肥城...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