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凌晨,肥城市汶阳镇汶阳卫生院北侧马路上,一名六七十岁的流浪老人,被两名十五六岁少年当街打死。老人死后,两少年把老人拖至路中央,试图伪造成车祸,被民警识破。
两名少年在凌晨当街打死一名流浪老人,事后还企图伪造成车祸。又涉及未成年,又如此“鲜血淋漓”。这起杀人事件折射了谁的悲哀?为什么未成年犯罪越来越多?
@刘颂寒:屡屡报道的未成年杀人事件,都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杀人后,他们表现得极其淡定,这种淡定完全不符合正常的逻辑,给人一种彻骨般的寒冷。缺少对于生命的敬畏,将他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甚至对自己将要受到的惩罚都不以为然,这并非是青少年应该有的正常态度。
呼唤法律严惩两名未成年行凶者的同时,却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少年的“嗜血”。杀人者固然可恶,但他们病变的心态也值得探讨。未成年的犯罪越多,其实越暴露出社会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关注不足。我们总是在事后反思悲剧的根源,却从未在悲剧发生之前做出正确的预警。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未成年少年的引导和监督中来,倘若每一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天使。又怎么会有这么多悲剧发生?很多悲剧的背后,是未成年群体的迷失,更是大人世界冷漠所造成的。
@苏洪青: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受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存在暴力倾向。加上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往往一言不合或一眼不顺,就动手伤人、危害社会。因此,在加强对青少年法律、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青少年宫、图书馆、科技馆、少年体校等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引导他们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远离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等糟粕,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
@刘正涛:少年打死流浪老人伪造车祸,笔者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的行为令人反思。从个体原因来说,少年正是青春发育的变化时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犯罪的动机可能仅仅是出于争强好胜、一时冲动;从社会层面来讲,少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许多未成年人沉溺于虚拟世界,收到暴力思想的影响。就笔者而言,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针对教育方式错误的家庭。“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问题家庭。很多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不去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孩子长期与父母得不到充分的沟通,孩子的责任感与规则意识缺失,心理上会产生诸多纠结与不满,可能就会通过异常的方式表达出来。
@王伟:绝对不能姑息迁就,对于手段如此残忍的恶行,不管是不是未成年人,都要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果法律因为未成年而把他们无罪释放,那么对于可怜的受害者是何其的残酷和不公。而且,如果他们吃到了甜头,那么更会变本加利的作恶多端。因为他们有恃无恐,心中一定会想,连杀人都不会受到惩罚,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刘明堂:为流浪老人感到悲哀,更为两名残忍至极的少年感到气愤和可怕。得是多么大的狠心才能将一个手无寸铁的古稀老人活活打死,更让人气愤的是还淡定地把老人拖至路中央,伪造车祸。是暴力小说看多了还是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太过宽容?建议相关法律做必要修改,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一定要严惩不贷,否则,对于他们的宽容就是纵容。
肥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