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随着江北第一家西米加工厂落户肥城市王庄镇工业园,王庄镇建设食品特色小镇的序幕正式拉开。
引入特色绿色项目
为了充分发挥本地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优势,王庄镇将食品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为此,王庄镇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组织人员对全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传统特色食品、农业种植条件等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资源进行了挖掘开发,与此同时引进了一些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西米加工就是“引援”的第一步。
“西米是用木薯的淀粉加工制成,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就是说的西米的一种。”王庄镇党委委员阴才说,“西米加工业在南方发展很好,北方极少,市场潜力很大,销路很广,放眼全国,我们这是江北第一家西米加工厂,也是全国第五家。”
按照计划,今年6月中旬,王庄镇西米加工厂先期的两条生产线就可投产。预计年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约8000万元。“西米除了价值高,它的原料和加工过程都没有污染,这也是我们选该项目的原因。”阴才说。
王庄镇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镇,是重要的蔬菜贸易集散地。因此除了引进西米产业项目,王庄镇还准备引进唐老大泡菜加工项目和黄老泰蔬菜精加工项目,其中泡菜加工项目年可生产泡菜3万吨,蔬菜精加工项目加工包装各类蔬菜产品可达8万吨。除此之外,“味极鲜酱油”和“清香米醋”等项目也将陆续在王庄镇落地。
传统食品做大做强
“王庄要建设食品特色小镇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基础。”王庄镇主要负责人说,王庄镇的孔庄粉皮和演马牛肉两种传统特色食品,都具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孔庄粉皮还取得了国家地理商标认证。
“我们祖祖辈辈都做粉皮,我就是吃粉皮长大的。”东孔村支部书记孔凡华说,现在全村668户村民中,有将近300户还在延续着制作粉皮的老传统,现在,东孔村已经成为粉皮专业村,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当地的绿豆粉皮是王庄镇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王庄镇还有一张名声在外的名片——演马牛肉。王庄镇演南村的陈三河一天能卖掉近200斤自家熬制的牛肉,他算不上会吆喝,只是祖上几辈子都是以制作熟牛肉为生,演马牛肉的名气早已传开。现在,陈三河一家四口人都在围着牛肉转。其实,在演南村,像陈三河一样世代做演马牛肉的还有十几户。
孔庄粉皮和演马牛肉是王庄镇的名片,也是王庄镇建设食品特色小镇的底气。“建设食品特色小镇既借了粉皮和牛肉的名气,也间接升级了这两个产业,为它们继续发展壮大提供了平台。”阴才说,山东中和粉皮产业园项目即将建成。该项目建成后,可入驻加工户400多户,年产粉皮1000吨,绿豆饮料、凉粉等产品500吨,初步形成了西部粉皮产业聚集区。另外,已入驻王庄镇小微企业园区的瑞仙牛肉等食品加工企业,可对传统牛肉产业进行升级,预计年可生产高档精品包装牛肉150吨,大大提高了演马牛肉的品牌影响力。“我们现在要更新老百姓的传统观念,把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转变成现代化、高精尖的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升级并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王庄镇一位负责人称。
建示范园引领种植
作为蔬菜大镇,王庄镇又拉来众多蔬菜企业助阵。5月8日,在三安农业科技示范园,该示范园一位负责人赵德民正忙着带领承包户清理大棚里的西葫芦。“去年新建了12个冬暖式大棚,一个棚就花了十多万元。现在已经收了一茬西葫芦,一亩地挣一万多块。”赵德民说,“从寿光引进的葡萄马上要入棚了,得赶紧腾出地,我们统一种植、管理,从寿光请了技术员,也和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两年成本就回来了。”设施农业的示范效果很明显,周围不少村民也想加入进来。
“我们引进企业不仅解决了部分老百姓就近就业的问题,还和本地产业紧密结合,升级或延长了产业链条;同时把种植、加工等项目向建特色小镇这个中心任务靠拢。”阴才说。
新闻推荐
▲7月6日中午,尹承俊在查看果园里的远程墒情监测站。肥城市潮泉镇上寨村村民尹承俊的3.5亩果园,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承载着多家科研单位的农业科学试验。通过这片不起眼的果...
肥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