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泰城繁华地段的灵山大街289号,有一所这样的医院,它内涵深邃,古朴典雅。它有一个极富历史感的名字: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946年,正是该医院建院的年份。而迁至现址则是1975年,当时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县医院”,1982年泰安县改县级市,该院改称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立足乡亲信赖、百姓放心‘老县医院\’的品牌优势,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建设切实为百姓服务的人文医院”,这是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不懈追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以病人的一切来衡量和指导工作,才能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如果医生只看到了病,却忘掉了人,就背离了医学的本质。”院长王润东如是说。为此,该院不但平等地对待任何一名患者,更把患者的信任作为医生最大的奖励,而医院新内科楼的启用,让“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更加进一步得到了落实。
14层楼有480张床位5部电梯,让患者就医更加舒适
新内科楼的启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家”,也不是简单地让开放床位达到1000张,彻底改善以前加床多、排队长的问题,而是借机全面优化就诊流程、改变传统就医模式、实现医院科学精细管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现代化、人性化的就医环境。”院长王润东告诉记者。
宽敞舒适的病员休息室、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温馨的暖色墙壁,随处可见的花草,整洁、干净的环境,尤其是医务人员温暖的笑脸,完全颠覆了人们感觉医院拥挤、嘈杂的传统印象。这是记者2013年11月18日在正式启用的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内科楼见到的场景。
很多人觉得,新内科楼将成为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标志性建筑”。而该院则认为,新内科楼的启用,不仅仅是医院发展的一次飞跃,更是为民服务上了一个极大的台阶。14层的新内科楼,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480张,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彻底改善以前加床多、排队长、等待久等患者期盼解决的问题。由于该院医疗服务辐射泰城近300万人,日就诊量近千人,住院患者较多,之前的床位有限,加床现象、排队现象不可避免。该院党委针对这一难题,高瞻远瞩,认真研究,大胆设想,积极争取,科学规划,赢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卫生局更是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积极领导该院协调各方工作。医院严格党委会、院委会、职工代表会决策制度,克服困难,多方筹资购买了华伟公司巨菱枫景苑写字楼。
2013年11月18日,新内科楼在低调但不失神圣庄严的简朴仪式中启用。记者走进新内科楼,进入大厅首映眼帘的患者服务中心更彰显人性化服务理念,而智能化人文设计让人倍感温馨。采光敞亮,色调温馨,标识醒目,5部电梯值守通行便捷。
5部电梯的设计,一开始也有争议。这么多电梯,挤占了医疗用房空间,等于挤占“效益”。最终医院力排众议,坚持一定要多建电梯,患者步行不超过20米就有一台电梯可供使用。“一切为群众考虑落到了实处。”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
建筑本身和先进设备是无生命的,但因为有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筑便有了思想和灵气。新门诊在门诊三楼、四楼设立了挂号、缴费、取药和抽血窗口,并设置了一批自助智能设备,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既方便又能有效保护隐私。中央空调系统、循环热水系统,更是给患者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
环境变好了,更重要的是新增了480张开放床位。该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的住院大楼床位少,患者常常一床难求,甚至大量地住在过道里。而新内科楼启用后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给患者提升了就诊环境。
走进病房,明亮干净的房间、先进的设备让人大为惊叹。每间病房内都有独立洗浴间,床头安装着呼叫、监护系统,还配置了平板电视让患者打发时间,愉悦身心。这样的装修,与之前的病房形成鲜明对比,但医院装修并不求奢华,而是立志建一座高度智能化、节能型医疗公共建筑。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自2013年2月新内科楼装饰工程启动以来,医院领导带领新楼工作组坚持每周三次例会制度,保证了装修工程的顺利开展,保证了工程质量,推进了工程进度。
环境如此好,住院患者的检查治疗费用和报销政策依然没有变化。住在老年病科病房的患者张女士家住岱岳区良庄镇,她的家属告诉记者,她在手术后需要有一个更好的环境进行康复治疗,从本月开始便住在这里。“这里环境好,有空调、电视,护士照顾也很周到,价格跟以前一样,一点儿也不贵。”
伴随新内科楼的启用,医院将按照新内科楼的标准,对原病房楼、门诊,分阶段进行粉刷、改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届时,医院开放床位将达1000张,为群众创造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现代化、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一批新型医疗设备落户新内科楼,为诊疗保驾护航
“就诊环境好了,但医疗质量绝不打折,反而会更加提升,医疗费用也绝不会有所增加,更好地建设收费低、服务优的‘百姓医院\’。”院长王润东告诉记者,新内科楼的启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搬家”,而是借机全面优化就诊流程、改变传统就医模式、实现医院科学精细管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新内科楼于启用后,心内一科、心内二科、消化肿瘤血液内科、肾内科、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二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儿科新生儿科、中医科老年病科等10个临床科室的病房与门诊及重症医学科、体检中心、透析室、内镜室、检验、彩超、心电、放射、介入导管室、心导管室、药房、医保、新农合、住院处等科室进驻新内科楼。
据了解,新内科楼启用的同时,医院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央监护系统覆盖全院。与此同时,该院着眼服务群众数量、健康状况以及现有设备情况,按照“新型适用、安全有效”的原则,合理制定计划、统一招标采购,补充更新了一批国内先进医疗设备。新配有CT、MR、DR、彩超、心电工作站、透析机、呼吸机、早产儿培养箱、、无创黄疸测试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酶标仪等先进设备,将GE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移机至新楼,新楼导管室、彩超室、透析室、胃镜室设备在全市处于一流水平。
除了更新设备外,各科室还建立了抢救中心,并建立了一个全楼共用的ICU病房,大大保障了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院往前迈一大步,更好更优服务患者
提起“县医院”的称谓来,可能会勾起更多泰安人的回忆。“第一人民医院”的名字就代表了该院的身份。1946年建于祝阳镇,时称泰安县卫生所,1948年迁入泰城,之后几年地址变化了几次,先是泰城二衙街,后迁址升平街路南泰城南关海子涯(现百货大楼位置),直至1975年迁至现址灵山大街289号。
而现在的名字则来自1985年。根据该院院史资料,“1985年建泰安地级市,原泰安市(县)划为泰山区、郊区,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隶属郊区(后又改称岱岳区),名称不变。”“那时候,家里人一有头疼脑热,就用小推车推到县医院去,那时候,泰城只有这么一所亲民的医院。”老泰安人对“县医院”怀着特殊而又深厚的感情。
作为“第一人民医院”,它有诸多荣誉不可忽视。第一家开设新生儿急救中心、第一家男性不育门诊、第一家开展介入治疗、第一家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
建院60余年来,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服务泰安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形成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等特色专科。
其中,伴随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部分医疗项目已达省内同级医院先进水平,如心脏介入手术、关节镜手术、钬激光手术、腹腔镜手术、前列腺电切手术、喉镜活检术、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镜下咽鼓管吹张术、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外周介入手术等微创手术在该院广泛开展,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全膝关节置换术、胰体尾癌切除术、下腔静脉外伤性破裂修补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喉再造术、CT导向碘125种子源植入术、危重脑血管病人脑血管造影、球囊扩张、男性不育症治疗、危重病肠内外监测和血液灌流术等已成为患者的健康卫士。
新内科楼启用后,除了医疗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外,医疗服务同样至关重要。据介绍,在对预约、导医、结算、回访及开放的“优化就医环境”建设中,医疗大厅导引制、志愿者服务制等各种贴心式服务的转变,都让患者真切感受到了服务的提升。
“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大,这是我们切身的感受。”近日,在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的陈女士说,医院的质量和服务同步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在这背后,是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健全医疗质量和服务监督评价体系,注重提升医疗质量和内部管理,促进医院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1月2日讯(记者张中乾)近日,黄前、角峪、苇池、尚庄炉和贤村5座水库通过创建省级管理单位工作绩效考核,被评定为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泰安市一次有5座水库创建为省级水利工程...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