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园园
泰山书院是泰山历史上的著名书院,创始于宋人孙复、石介。后废。清代重构于泰城上河桥西北。乾隆末,知名学者唐仲冕曾任书院院长。当年泰山书院学生在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今天已不得其详。近日,泰山研究学者周郢在台北,发现一部《泰山书院约言》,其书不仅在泰山文献中从未见著录,收录甚备的《中国书院学规》中也付之阙如。
乾隆二十九年(1764),泰安知府姚立德、知县程志隆等,因泰城青岩书院渐就倾圮,遂在城西汶阳桥(今泰城上河桥)畔购买民舍,别建堂宇,仍题名泰山书院。“凡正门、重门、讲堂、书舍以至庖湢、廪廨,莫不具修。复于讲堂东偏筑室以祠三贤(祀宋儒孙复、石介、胡瑗)。阅数月而工竣,又以经费储偫,酌定章程,延明师,集诸生肄业其中。仍颜其额为泰山书院”。《泰山书院约言》作者李品镐,即是此次书院建设的积极参预者。品镐其人,乾隆中其曾先后知肥城、泰安等县,程志隆《重建泰山书院记》即由品镐书丹。此部《泰山书院约言》即是李品镐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为指导诸生读书、治学而作的一卷“学习大纲”。
据周郢介绍,《约言》字体为楷书,墨拓,每折页20.6×10.3公分,裱于30×13.7公分纸上,页6行,行14—15字。清册题名为《李品镐字帖》。推想原文应是镌之碑石,后人摹拓剪裱而成。“约言”也作学约、学则、学箴、规约、训规、讲规、会规等,其制始于宋代,最著者当推南宋朱熹之《白鹿洞书院揭示》,后由宋廷颁示天下学府,产生重大影响,因之后世仿作者甚众。关于此类学约内容,根据研究者之总结,约有三端:“一是确立办学、讲会之宗旨,宣示书院教育的方针,为诸生树立鹄的,为同仁确立目标,意期立志高远,养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二是规定进德立品、修身养性的程序和方法,既多理性之分析与规劝,更重日用伦常规范的建立,言者谆谆,无非是想为学者提供更多至善达德的帮助。三是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和方法,多为山长半生攀登书山、畅游学海经验的总结,言出肺腑,语凝心血,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反面的戒饬,皆得视作书院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前言》)而《泰山书院约言》属第三类,即读书方法与治学门径的启迪。
《泰山书院约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即循序渐进,确定学习步骤;分门别类,开列书目指南。特别在读书导引上,作者确有心得。如提出“读经”应专精一经,兼及群经:“经虽列为十三,而其原皆不可不深求之。《易》有连山、归藏,《诗》有小序、外传,《书》有古文、今文,左氏、公、谷所传《春秋》,《周礼》、《仪礼》与《礼记》相会通。有志读书者虽不能尽览,而于本经之馀,博涉而精取。通经之彦,吾谁与归。”“读史”于《史记》而外,尤重《通鉴》与《通鉴纲目》:“司马温公因其繁多,综核而胪列之,以编年纪月之例书,敷奏明试之迹,所谓《资治通鉴》也。朱子又效《春秋》书法,分为纲目,以寓褒贬,数千百年之事可以抵掌而读。”“读古文”特重唐宋八家,谓“精选而熟读之,充腹笥,广见闻,健笔力,资麈谈”;“读赋”则指出精读《文选》中小赋,“浸淫既久,辞无弇鄙之讥,笔免庸俗之诮”,“读诗”则深鄙试帖一体,提出兼涉汉唐宋元,不主一家,“朝夕涵泳,自然命意高超,吐辞深稳矣”。最后,提出分年计程的读书法,“立定一日之程,毋夸多斗糜,毋见异思迁,始不畏难,中不间断,循循而进”。全文言朴意显,不故作高深,不故弄玄虚,诚为初泛学海者之指南。
周郢在充分肯定《泰山书院约言》所设计的“读书指南”价值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即缺少了对“经世”之学的关注。清代以后,各地书院日趋官学化,乾隆朝新建的泰山书院,已减弱了北宋泰山书院孙、石诸人“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的经世情怀与思想锋芒,一变成“承平高第为山长,勿漫清吟《庆历诗》”之谨小慎微。故其为诸书开列高文典册中,竟无经世致用之篇。可作对照的是,道光五年(1825)陈寿祺《鳌峰崇正讲堂规约八则》“择经籍”中所论除通行经史外,特标出“经济之书”:“经济之书,则《通典》《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大学衍义补》《思辨录》《读史方舆纪要》《郡国利病书》《农政全书》……所以通知古今,可施实用,此皆问政之津梁也。”其取径远较李品镐所列为广远。周郢认为,这一经世眼光的缺乏,恰为《泰山书院约言》之缺憾所在。
新闻推荐
本报2月26日讯(记者 王玉)今天上午,全市农村信用社2016年工作会议召开。副市长展宝卫出席会议并讲话。 展宝卫对全市农村信用社2015年改革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他要求,全市农...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