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忆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可为苍生大医”。这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对“大医”的界定,成为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典范,这也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杨申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
与时间赛跑 救人无数
熟悉杨申的人都知道,加班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从医以来,一直无怨无悔:“看到病人病情稳定,我才放得下心。”丰富的临床实践使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6月初,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接收了一名癫痫持续状态的产妇,杨申和随行转院来的产科医师迅速交接后,参照影像学检查和发病情况,快速诊断患者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在神经科这是一种急危重病,死亡率高,特别是患者核磁共振显示颅内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多发弥漫性病灶,并伴有癫痫持续状态,杨申迅速制定了治疗方案,调整了抗癫痫药物和脱水药物的应用,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3天后患者意识逐渐清醒,住院2周后病人已经完全脱离危险,各项指标恢复了正常,出院时杨申还是不放心,又对今后的治疗、护理和注意事项对家属和患者进行了反复强调和叮嘱。
不仅如此,杨申一直强调与时间赛跑,“时间就是生命。”他说,一般到这里的病人,绝大多数都很危急,像脑出血、中风这样的病人很多,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很有可能造成终身瘫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让年轻医生脱颖而出
在从事繁重的医疗、科研和科室管理工作的同时,杨申还不断地指导年轻医生。他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让每一个年轻的医生脱颖而出。
杨申作为科室教学秘书在科室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承担着医学院见习医师、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和规陪医师的教学和管理任务。临床工作之余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晚上加班到半夜是家常便饭,近几年申报了省自然基金项目和市级科技发展计划各1项,参与其他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5篇,兼任4个国家级委员会委员、8个省级委员和多个杂志社编委和审稿专家,在年轻医师中作出了表率,凭借其实力去年荣获“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聘为泰山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杨申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积极指导科室年轻医师和同事进行科研工作,经常找他们谈心介绍自己的经验,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督促并帮他们申报了多项省市级课题,修改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
杨申认为,科室的建设首先是人才的培育,因此他每月定期举行讲座,提高科内同志的工作能力。遇到疑难少见病例时,主动联系院内外专家会诊,根据病人具体病情查找文献开展病例讨论,提高科室的诊断治疗水平。在他的努力下,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被院党委授予“党员示范岗”称号,年年被医院评为先进科室,杨申本人连年被评为“十佳中青年医师”,“优秀共产党员”。
愧对家人和孩子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海边玩儿啊?”这是杨申的女儿问杨申最多的一句话。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杨申需要经常地加班,答应爱人和孩子去海边玩的愿望就这样被拖了2年。“其实我也挺惭愧的,陪伴女儿成长的时间太少了,大多是孩子妈妈在照顾她,每次想去都因为各种工作上的原因而耽搁了。其实有时候也挺矛盾的,要是带孩子出去玩还怕我的病人需要我。”
杨申曾经在一天当中接诊了120多个病号,为了减少病人等待的时间,杨申从来不敢多喝水,实在坚持不住了才去趟洗手间,他觉得耽误病人的时间让他感到特别不自在。
“作为医生,最让我欣慰的是患者能够信任我,配合治疗,恢复健康。”杨申说。他就是这样一位医者,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无私奉献的精致风范。
新闻推荐
《泰安市“五水共治”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规划治理项目256项 总投资133.85亿元
本报7月19日讯(记者 张中乾)近日,泰安市编制完成《泰安市“五水共治”总体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据了解,该《规划》以2016—2020年为实施期限,以全市市域范围为规划...
泰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泰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