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园园
在岱岳区角峪镇岳家庄村,大棚葡萄种植成为村民们的主导产业。走进葡萄园,浓郁的香甜气息扑面而来,今年50岁的丁兆芹正在忙着采摘葡萄。葡萄大棚外,是当地的一条交通要道,来往的车辆很多。丁兆芹和附近的村民就在路旁搭起了一个个简单的棚子,现摘现卖,葡萄往往供不应求。“我们村地少,丘陵多,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种玉米、小麦,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丁兆芹告诉记者,自从前些年村里流行起了种葡萄大棚,日子才开始变得好起来。“我们家的棚小,一年能收入近2万元,别人家的一个大棚一年可收入3、4万元。“丁兆芹笑着说,她们家共有3个小棚,虽然平时累一点,但是比种庄稼强多了。
提起种葡萄的原因,村民们都提到了一个人——丁承良,他是村里最先开始种葡萄的人。“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生活也没有出路。”丁承良回忆,1998年,他偶然从一本《农业知识》上看到了种葡萄的介绍。“葡萄当年种植,来年就能结果,见效快,收益可观。而且,葡萄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栽种具有广泛性。”丁承良说,看到这两点,我就已经下定决心要种植葡萄了。
在种植过程中,丁承良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我带着那本书去了临沂,选择了最好的葡萄苗。”丁承良说,他当时定了200棵苗子,一棵4元钱。“800元钱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还不知道结果如何,所以当时我成了村民们眼中的笑话。”没有钱,丁承良就把当时养的蛋鸡卖了,又东拼西凑了一部分,苗子终于拉了回来。
1999年,丁承良第一个葡萄大棚建起来了,第二年葡萄成熟的时候,他骑着摩托车到泰安批发市场去销售。2000年,看到收益可观后,丁承良又建起了第二个大棚。两年时间,丁承良依靠葡萄富了起来。村民们看到丁承良卖葡萄尝到了甜头,开始从丁承良处拿葡萄苗。“我把葡萄苗赊给村民,一棵苗子只收一元多,当他们获得收益后,再把钱还给我。”丁承良坦言,他这样做一是为了扩大客户,二是为了扩大葡萄种植规模。经过近20年的发展,葡萄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葡萄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仅此一项村民增收显著。”村党支部书记丁兆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村葡萄种植户达到280多家,还辐射带动了周边柴庄、鲁西、角东、泉坡等村300多户发展葡萄大棚,成为了全镇产业扶贫的一大亮点。
自1999年初,岳家庄村开始葡萄栽培。目前,此地出产的葡萄粒大、汁多、色艳、味美,主要有夏黑、藤稔、金手指、巨玫瑰等十多个品种。为了让葡萄产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2008年,角峪镇岳家庄村成立了泰安市岱岳区昌盛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岱欣绿”产品专用商标,并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为绿色产品。
今年,岳家庄村首届葡萄采摘节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采摘、购买。丁兆昌说:“目前,我们将葡萄种植和旅游相结合,打造品牌,形成集种植、观光、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特色发展项目,进一步带动村子发展,村民致富。”
新闻推荐
□记者荆鹏飞生活日报5月9日讯5月8日,本报A5版刊发《逃票爬泰山,被扣11个小时》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面对扣留当事人11个多小时,罚款后不开收据等质疑,泰山管理行政执法局至今...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