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片石
老泰安人关于泰安的记忆一定离不开古色古香的大关街,离不开磨得光滑可鉴的石板条子路。尤其是想起下雨天,光着脚走在淌水的石板路上,心里总是觉得很滋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初到泰安的时候,大关街刚刚拆除,华侨大厦才在原地矗立起来,但岱庙东墙外仰圣街的石板路还在,后来仰圣街改造,石板路也铺成平整的沥青路了。等着有一天想起石板路代表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了,遍寻泰城,就只有岱庙正阳门前还铺着一小片斑驳的老石板。此外,就只有沿着红门古盘路上山了。
石板路的变迁,让人思考一个城市宜居与宜游的关系。一般说来,市民的宜居与游客的宜游是统一的,城市因为宜居而更宜游,因为宜游而更宜居。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上。你看东湖、南湖公园,黄发垂髫与往来游人同乐。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二者也未必能保持和谐一致,起码在一段时期、一定人群看来。就说仰圣街的石板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失去了很遗憾,如能保留下来,自然会有古街的感觉,很沧桑、很“文化”,不用再像很多地方一样,费尽心思去“打造”仿古一条街。但当时之所以改造,就是因为石板路高低不平,出行不便,路边出厦的老房子也是摇摇欲坠,宜游不宜居。
石板路“沉没”的往事可以给我们以提醒,就是说在城市和旅游景区的建设开发中,要留心并妥善处理好宜居与宜游的关系。道路,宜居可能宜宽、宜平丶宜直,以宜游论,反倒可能宜窄、宜起伏、宜曲径通幽。房子,宜居可能宜新、宜大、宜规整,而宜游可能宜古、宜精、宜变化。河流,宜居可能宜河岸取直、桥梁平铺、杂草不生,宜游则河岸自然、桥梁拱起、蒲苇葱茏。可以说,当前看,一个宜居的城市更实用、更便捷,一个宜游的城市更变化、更审美。城市在不能两全齐美时,要根据街区功能定位,有所侧重,宜居则居,宜游则游。
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区别和分寸,用宜居的标准来取代了宜游的标准,用建设一般宜居城市的标准来建设旅游城市,甚至来建设旅游度假区,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中,削弱或部分泯灭了城市的文化个性、景区度假区的自然属性。短期看,自然而然;长期看,会留下遗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人动议把泰山古盘路的老石板都换成机械加工、整齐化一的石阶,幸好有识之士据理力争,只在个别地段做了“实验”,工程得以不了了之,否则今天的我们也只能追怀历史的影子了。
大关街、石板路的消逝,实在该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启示。城市游开发如此,乡村游亦如此。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9日讯(记者王国梁)今天下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永征先后前往市广播电视台、泰安日报社两家市直新闻单位,看望慰问新闻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调研泰安市新闻舆论工作。王永征对各新闻单位的工作...
泰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泰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