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尚义
爬泰山爬多了,除对泰山的灿烂文化、辉煌建筑和自然胜景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之外,还会听到许多泰山人的故事。这其中,让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是朝阳洞关荣友和他的妻子舒子珍给我讲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与关家夫妇相识于1956年的国庆节。那天,我从济南出发,第一次爬泰山。当我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攀上云步桥来到朝阳洞时,已是太阳西斜的午后,远山近峰已披上一层薄薄的云丝雾纱,更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景致虽迷人,而此时的我既渴又饿,两腿不听使唤,亦无心赏景。关荣友看见我狼狈的样子,先让我坐下喝水休息,又让人端来一大碗面条,还有馒头咸菜等。我三下五除二很快吃饱喝足,身上顿觉有了力气。
饭后交谈中得知,关荣友56岁,舒子珍39岁。我说,我刚21岁,属小字辈,以后就叫你们大叔、大婶吧。关荣友摆摆手说,叫啥大叔、大婶哩,咱们都是同志,叫同志就挺好。
那年,总归是初次相见,真正与关荣友夫妇相识相知,打开讲故事的话匣子,还是1963年初我调到泰安地委机关工作之后。那时,我一个月爬一两次泰山,如有陪客上山任务,一个月要爬三四次或更多。每次总要在朝阳洞歇脚喝茶,听关荣友和舒子珍如数家珍一般,给我讲述他们一生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道路。
关荣友的祖辈,大约在清代中期就定居在泰山的朝阳洞。1900年初冬,关荣友出生在朝阳洞附近的一个石洞里。他的母亲生了他们兄弟3个,因生活艰难,只有命大的关荣友活了下来。
年少的他,没捞着进学校的门,天天从事体力劳动。他的双脚踏遍了泰山的峰峰峪峪、沟沟壑壑。春夏,他背着一个大条筐,去挖各种能吃的野菜;秋冬,他扛着一条扁担,拿着一把斧头,攀崖越丘打山柴。他还放过牛羊,抬过山轿,刨过山药,种过山地,给山上山下的人家打过短工……
他十几岁时,在泰山上给人家放羊,跑山跑累了,就躺在一个山崖上睡着了。天快要黑了,有的羊见他还不动,就用舌头舔他的脸,用脚踩他的身子,才把他弄醒。20多只山羊一只也不少,回到主人家时天已漆黑了。
关荣友十五六岁时,就长得五大三粗,浑身是力气,粗活、细活都不在话下。凭借着魁梧的身板、淳朴憨厚的性格,他30岁上娶妻成家。仅过两年,妻子生下一女孩之后,不幸因病不治而亡。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又过一年多,他迎娶了年方17岁的舒子珍。她眉目清秀,双眼炯炯有神,个头虽不高,但有志气、有毅力。她帮着丈夫把朝阳洞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俩过着苦中有甜的小日子。
我问大婶舒子珍:你17岁嫁给大叔,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她沉思了一会儿说,那时关家和俺家都是泰山上的穷人。穷加穷可怎么过日子?我犹豫了。可转念一想,过日子主要是靠人,我听说关荣友身高体壮,过日子还行。当有人正式来提亲时,父母问我同意不?我说,他家穷,咱家也穷,这不正是“门当户对”吗?就这样,父母同意了我们的婚事。在家人的陪伴下,我挎着一个包袱爬到朝阳洞,就与关荣友结了婚。他虽然少言寡语,但心地善良,待我真的挺好。
大婶继续说道,我为关荣友生了6个男孩、3个女孩,再加上他前妻生的女孩,我一共拉扯10个孩子长大。这些孩子都很争气,如今大都走出了朝阳洞,有的人当了小学教师,有的人当了村党支部书记,有的人在市区企业工作。大婶说着说着,双眼湿润了。
出生在泰山、成长在泰山的关荣友,是个做事稳扎稳打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带头参加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前进。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徐徐拉开,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泰山文化研究中,美化朝阳洞环境,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他小时候虽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他头脑灵活,刻苦自学,加之泰山文化的熏陶浸染、文人墨客的言传身教,还有每天接触的游人给他带来许多外部世界的新鲜事物,他的学习能力逐年提升,对泰山的神话传说以及名胜古迹的来龙去脉等等都熟记于心。他经常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说泰山文化,说文物古迹,说传说故事,说得有声有色、头头是道,受到游客称赞。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背诵泰山上名人石刻的内容,如“百字铭”“满江红”“难得糊涂”等等,甚至倒背如流,成了颇有名气的“泰山通”。
当然,在关荣友和舒子珍夫妇对我说的故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1961年5月8日,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夜宿他家的事。
那天下午,关荣友全家人像办喜事一样,聚集在朝阳洞登山盘道路口,迎接郭老一行。高高个头的郭老健步走来,泰安县的一位秘书向郭老介绍:这位就是朝阳洞的主人关荣友。关荣友忙把粗大的双手伸过去,紧紧握住郭老的手说:“欢迎,欢迎!请去北屋坐,茶已泡好。”郭老笑着说:“好,好,谢谢,谢谢。”接着跟上来的是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山东省副省长栗再温,还有公安部的贵宾等。
坐定,品茶。郭老用白羊肚子手巾擦了一把脸,问关荣友:“你多大年纪了?”
“61岁。”
“小我8岁,还年轻啊。”
“你是从哪里来到泰山的?”
“我就出生在泰山一个石洞里,一辈子没离开过泰山。”
“你是什么文化程度?”
“说来惭愧,我一天学也没上过。后来,我通过自学才认识了一些字。”
当郭老得知关荣友的大儿子关立志正在泰山脚下的泰安一中读高中时,高兴地说:“好啊,你要让自己的子女都上小学、中学、大学,学文化、学知识,为建设祖国效力。”
郭老还和舒子珍交谈了好一会儿,夸她是个精明强干的好主妇。
晚上,郭老和夫人于立群住在北屋东边房,副省长栗再温住北屋西边房。关荣友和舒子珍以及郭老的随从人员住在几间西屋里,还有几名值班人员住在南屋里。当夜无话。第二天清晨,郭老一行吃过早饭,便急忙起步上山,他们的身影很快出现在如天梯倒挂的十八盘上……
关荣友夫妇商量好几次了,想趁身体还好,组织儿女去北京旅游。令全家人悲痛的是,1992年3月,关荣友因病去世。当年10月,舒子珍继承老伴遗志,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怀揣4万块钱,雇了一辆汽车,带着儿女、儿媳、女婿及孙子辈等20人进京旅游。临行前,她对大家说,我们去北京,主要是让大家走出去开开眼界,受受教育。这次活动由我任总指挥,大家在京的一切花销都由我负责。在北京游览时,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服从导游指挥,注意个人形象,要表现出咱们泰山人、关家人的良好素质……在北京的7天时间里,他们游览了天安门、故宫、八达岭长城等若干景点。全家人玩得很开心、很尽兴,还在导游的带领下去全聚德吃了烤鸭。
让人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操劳一生的舒子珍于1994年6月病逝。她的儿女及孙辈哭得肝肠寸断,泪干声哑。在无比悲痛之中,大家立下铮铮誓言:要化悲痛为力量,把老人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高尚品德以及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继续发扬下去,为泰山建设和发展作出关家人应有的贡献。
关荣友和舒子珍两位老人见证了泰山的发展,也为泰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他们都走了,但他们的儿女、孙辈接过接力棒,正编织着新时代更新更美的故事。
新闻推荐
泰安市泰山区岚岭医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370902MJE595993P)依据理事会决议,拟向泰安市泰山区行政审...
泰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泰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