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桑蕊王华龙
从1965年上班至今,张怀春已经在宁阳县八仙桥街道围子村卫生所度过了近51个年头。50年间,他奔走在农村医疗第一线,医治过的病人数不清。4月27日,记者来到这位老村医所在的卫生所,张怀春正准备往村头孟大娘家赶。“她有高血压,说摔倒起不来了,非要我去了才起。”如今村民都对张怀春产生了依赖,来到孟大娘家门口,张怀春扶起大娘,打上针,十几分钟后,孟大娘感激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们都离不开他!”
缺医少药的年代,
他是真正的“赤脚医生”
卫校毕业刚到村卫生所的时候,那还是记工分的年代。“当时工资是每月3元钱,到1968年才建起了真正的卫生室。”张怀春说,那时候是真正的赤脚医生,到哪儿看病都是步行,药物供给又非常困难。“如果村民需要青霉素,还要托人从药材公司里拿出来救急。”那时候,许多具有传统中医色彩的土方子是医治病人的良药。
“冻着了用白菜疙瘩和红糖熬水,出疹子怕引起肺炎要用阴柳熬水,头疼、肚子疼就用针灸。”张怀春说,那时候因为没有疫苗,破伤风是个很难医治的病,弄不好就搭上性命。“把死在茧内的僵蚕放瓦炉上烘,酥了以后再碾成粉末,拌上蜂蜜给病人服用。”张怀春就这样将土方和中医结合,潜心研究,在那个年代他救活了很多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张怀春说,1972年村里搞合作医疗,村民5分钱的诊费全免,但只撑了一年。后来1980年村卫生室达到四个人,1983年又解散了。直到1990年,村里分来两个卫校的毕业生,卫生所的人员才真正稳定下来。村民真的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恶劣天气病号最多,
他总是随叫随到
张怀春从小在这里长大,再加上他精湛的医术,成了十里八村都信赖的“名医”。“村里的医生必须全科,大家都找你看病,你不能说哪种病不会看。”张怀春说,他一直不停地学习,争取“全能”,就是为了能为群众看好各种病症。
1973年除夕夜,邻村一位家长急急忙忙来找张怀春,说自己5岁的孩子突发高烧,伴随着急喘和惊厥。张怀春二话没说背起医药箱就往外走。“家里人让他吃完年夜饭再走,但救人要紧,哪能耽误。”张怀春说,当时赶到孩子家里,为孩子打上针,并一直看着孩子稳定了才放心地离开。来回整整六里路,等赶回家天已经亮了。
“像下雨、下雪这种恶劣天气病号最多,人的抵抗力下降,对于村民的请求,他总是随叫随到。”村支部书记许兴海感慨地说。从1980年拥有第一辆自行车开始,张怀春骑坏了4辆自行车、3辆电动自行车。50年来,只要有村民生病,他就背着药箱为他们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的“守护神”。
技术更新换代,
他坚守着这片阵地
在张怀春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1976年的《实用中医学》、1994年的《中国乡村医生文明》以及近两年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十几本新旧医书的强烈对比,映衬着这位村医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
活到老,学到老,2000年以来,乡村卫生室发生了重大变化,诊断床、输液仪、电疗仪、吸氧机等各种医疗器械已经普及到村,张怀春认真学习掌握了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张怀春说,前年村里一位张大爷得了肺心病,突然心衰憋得脸发紫,张怀春及时给他用上了吸氧机,等到救护车到来并一直护送到县医院,保住了张大爷的性命。
“现在对于乡村医生的培训也很多,县里也经常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同事张尚金说,68岁的张怀春,现在已成为当地名医,很多城区的群众都慕名来看病。2005年,张怀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乡村医生。
新闻推荐
□记者张强通讯员王敏报道本报宁阳讯6月21日,家住宁阳县宁馨园小区的张琳着实体验了一把指尖上的“速度与激情”。她花5块钱购买的生姜,从拍下到送达,仅用了7分钟,解决了她做饭时...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