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承诺担起4个老人
来到宁阳县泗店镇海子村刘玉玲家,这个略显陈旧的院落不大但格局特殊。中间正房是刘玉玲夫妻俩和公婆住处,西边偏房是丈夫三叔的屋,东边那间住的就是丈夫的二婶。
见到刘玉玲时,她正伺候公公吃药。50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刘玉玲的公公兄弟3个,公公排行老大。二叔在40岁时因病去世。为了不让二婶带着年幼的女儿改嫁,刘玉玲的公公当时就许下“只要不改嫁,就给二婶养老送终”的承诺。三叔膝下无子女,丈夫曾答应过公公要照顾三叔的后半生。因为丈夫的弟弟和弟媳常年在外地,所以这两份承诺延续下来,就落到了刘玉玲和丈夫的身上。
3名亲人相继患病
虽然家里老人多,但前几年身体都还健康,再加上自己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祖孙三代本也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2002年起,家里连遭变故。当年夏天,36岁的丈夫王德金突然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此丧失劳动能力。2007年,身患高血压的婆婆突发脑血栓,不能自理。2012年,三叔又得了食道癌。还有年迈的公公动不动就生病住院。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都落到了刘玉玲一个人身上。
每天早上,她早早起床,收拾屋子、做早饭,然后为婆婆穿衣、喂药,还要伺候公公、三叔和丈夫洗漱,打发孩子上学。一日三餐,先喂婆婆吃,然后是公公、三叔、二婶、丈夫,轮到自己吃时,饭都已经凉了。有时家里同时挂四个吊瓶,她常常几个屋子来回转,一天都不能坐下来休息几分钟。
那几年,一家人每月的医药费就2000多,而一家人的收入只能靠仅有的7亩地。为了赚更多钱贴补家用,她经常到一些建筑工地打零工,刘玉玲也因此被邻居称为“拼命三郎”。对此,丈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话少,再苦再难从没见她掉过泪,诉过苦。”丈夫说。“他们都需要我照顾,我不能垮。”刘玉玲说。孩子上高中时,100块钱的生活费要分五趟送去,有时候因为差几块钱,急得眼泪都出来了,然而这些都不能让丈夫和孩子们看到。说到这,刘玉玲的眼眶有些湿润,想掉泪,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一份孝心8年坚守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刘玉玲的婆婆在床上一躺就是8年,而她也悉心照顾了8年。
由于婆婆吞咽功能减退,刘玉玲把药片用蒜臼子捣碎,把每顿饭菜打成浆,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得吃一个多小时。
婆婆脑痴呆,有时不好好吃饭,她就当喂孩子似地哄;有时一天拉几次大小便在身上,她就一遍遍地换;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多忙,不到100斤的她都会抽时间把150多斤重的婆婆抱上轮椅,推出门散步。夜里,因为要伺候婆婆翻身、大小便,一晚上最少得起五六次。8年来,她从来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看着婆婆病情日益加重,刘玉玲就和婆婆住到一个床上,寸步不离地照料。“最后这两年,婆婆一天用50多片尿布,家里的洗衣机都用坏了一个。”刘玉玲说。8年来,由于照顾得当,婆婆从未得过褥疮。
对三叔和二婶,刘玉玲同样孝敬有加。平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要先端给老人尝尝;换季时,总不忘为老人添置衣服。
孝心换回俩懂事儿媳
在刘玉玲家院子西侧那间最不起眼的十平米配房里,刘玉玲相继为两个儿子置办了婚事。因为地方小,二儿子的结婚照现在还盖在大儿子两口的上面。
说起两个孩子,刘玉玲一脸自豪,“孩子们都很懂事,不仅都考上了大学还自己找了工作成了家。”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两个孩子都勤工俭学。二儿子上大学,除了第一学期学费,就没再向家里要过钱。
刘玉玲的孝顺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和谐,也产生了凝聚力。“两个儿媳妇就是冲着家里的好风气嫁进来的,虽然兄弟俩都没办像样的婚礼,但妯娌俩没一点怨言。逢年过节都会回来,和我们这些老的凑热闹。”刘玉玲高兴地说。
“孝老爱亲”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刘玉玲一做就是20多年。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婆婆和三叔安详地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而她,虽然头发渐白,腰板渐弯,可还得继续撑下去。“我这辈子虽然过得辛苦,但家里的老人们能够安享晚年,是我最大的幸福。”刘玉玲说。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王敏戴成猛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宁阳讯(通讯员桑蕊)2月16日,伴随着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宁阳县2016年经济工作大会会场上,18名“经济顾问”与宁阳县政府代表现场签约,33名宁阳县“荣誉市民”依次上台领奖。...
宁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