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新闻 新泰新闻 肥城新闻 宁阳新闻 东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泰安市 > 宁阳新闻 > 正文

贫困村村民端上“铁饭碗”

来源:大众日报 2016-05-27 19:1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刘涛

本报通讯员桑蕊

蒙蒙细雨刚过,田野里一片清新。4月26日,在宁阳县八仙桥街道东和村的田间农场里,几位村民正轻松地把一颗颗“种姜”放进刚浇过水的沟道中,褐白其间,甚是好看。

“这里干活的基本都是我们村的,平均年龄在60多岁。”农场主李友林告诉记者,他家这个农场有140亩,平时夫妻俩打理,村里几位低保户、贫困户都在他的“队伍”里。

李友林之前一直在城里打工,做蔬菜贩卖生意,而东和村一直是贫困村,许多村集体资产被“瓜分”,连续几年都选不出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集体收入任务就3400元钱,年年都完不成。”李友林回忆,2008年回来干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有20万元的外债,村集体只有一项收入,就出租了半个村委大院出去,一年收入1000多元。

面对现状,李友林首先想办法把厂房、院落等集体资产收回来,又联系建筑公司垫资建了第一座回迁楼,有了第一笔“集体资金”,李友林决定把它们用来改水改电。“2009年是最难的一年。”李友林说,当时刚给村里改完电,工人工资差2万元拿不出。后来一个朋友借给他1万元,家里拿出1万元垫上,直到腊月廿九那天,把最后一份工资给了货车司机,基础设施改造正式完成。

“村里总算有了个样子,下一步就该琢磨怎么摘掉贫困的帽子。”在李友林看来,东和村属于城郊村,不好干工业,年轻人大多在城里工作,但因为有很好的交通优势,村里本来就有种菜的传统,李友林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菜”上下手。

虽与蔬菜打交道多年,但自己还真没种过菜。2010到2012年两年间,李友林尝试流转50亩地种植季节菜,因为自己有很多跑蔬菜市场的朋友,所以销路一直不错。2013年借着国家推行家庭农场的东风,又流转20亩以夫妻俩名字注册“林芳”家庭农场,种植土豆、圆葱、山药等蔬菜,一年三季,蔬菜都销往滕州、菏泽等周边许多市,现在经营性收入达到90多万元。

“流转土地时首先也考虑到了村里的低保户和贫困户。”李友林说,村里目前还有十几户低保户,现在粮食价格不稳定,东和村流转土地价格在每亩1100—1200元,绝对比种粮食划算。

面积大了需要雇用劳动力,以前到处晒暖打牌的老头老太太都来打工了。“那吴家老太太一年能拿12000多元钱!”妻子王秀芳说,现在农场里长工有十几人,每天40元钱,农忙时多点,每逢节假日就发点毛巾、茶叶等福利。

“拿票领钱是我想的一个办法,让村民取钱更方便。”李友林介绍,如今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过万元,老人们平时用不到钱,有时会提出让李有林先存着。李友林想了个法子,干一天活给一张盖章的农场票,想取钱就拿票来换。

好梧桐引来凤凰栖。这两年来村里谈项目的不少,李友林在村北流转200亩地上了个苗木花卉项目。因为科学种田,农场还被县农业局授予“科技示范户”的称号,很多大户也跟着李友林夫妇包地种菜。至此,全村690亩地已流转出400多亩,大部分村户都端上了工资+地租的“铁饭碗”。

“下一步我再盖些大棚,种些反季节蔬菜。”李友林说,目前他正在赶制一批工作服,让农场工人们都统一着装。等得空了,准备再搞点休闲农业,利用城郊的优势设一些蔬菜采摘区、乡村体验区,让村子更热闹。

新闻推荐

服务业“新引擎”加速发力促转型

□记者刘涛通讯员李辉马豫宁报道本报宁阳讯近日,记者走进宁阳亿丰银座商城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矗立的多部塔吊正在紧张作业,地下一层的挖槽浇筑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西村种上有机菜2016-07-23 18:28
评论:(贫困村村民端上“铁饭碗”)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