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罗河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500亩优质小麦喜获丰收,刚刚吐露的玉米芽害羞似地伸展着腰肢,在热浪中茁壮成长。那纵贯南北的千米水渠,犹如一道耀眼的玉带横穿千亩庄园,滋养着这片土地。
在罗河村长大、当过兵、跑过出租、干过个体、现又反哺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曹玉华,让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罗河村,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
□本报记者姜言明刘涛
本报通讯员桑蕊
打造“便利水系”
曹玉华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拥有自己的建筑公司,同时,他致力于家乡蟋蟀保护,注册成立了中京蟋蟀繁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蟋蟀繁育和虫籽保护。
自己富了,更想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2015年年底当选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后,曹玉华开始带领全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罗河村是宁阳县城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现有143户524位村民,拥有1520亩田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结构,无法打出深水井,坑塘虽多但长年干涸,更没有其他的农业用水来源。“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一亩地一季能收300斤粮食就不错了,遇到大旱之年甚至颗粒无收。”村民王永殿说。
这也是导致罗河成为省级贫困村的主要原因。一个500多人的村庄,贫困户竟多达13户31人。
能否开挖水渠,把宁阳河里的水引来灌溉?经过科学论证,这法子可行。既然行,那就干!曹玉华抢抓机遇,横贯农田挖掘了三条引水渠,将水引到了村民的田间地头,彻底解决了村民浇地难的问题,也使原来的每亩单产300斤提高到现在的1300斤。该项工程挖掘并运转土方约11万立方,投资约45万元,修建大型涵洞4个,新建桥梁2座,暗管涵洞8个,地下引水管道600米,各项水利设施逐步完善,让老百姓彻底告别了缺水、浇地需要千米水龙带的旧时代。
建设“美丽乡村”
昔日的罗河村委办公室是6间砖瓦房,且年久失修。室内办公设备陈旧,最基本的水电都成问题。村内闲置宅基地较多,杂草丛生。曹玉华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分钱难死英雄汉,村集体没钱更是没法带动村民。一开始我就想,没钱,我自己先垫上。”从曹玉华口中说出这些话,有企业家的豪气,有老农民思想上的土气,更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无私的“傻气”。
因为以前做工程有些积蓄,上任伊始,曹玉华便自掏腰包30余万元新建了上下两层、约35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和卫生室,粉刷整修了原办公室,更新了办公设备。结合乡村文明建设行动,又掏出12万余元进行环境容貌整治,粉刷了两个自然村的主干街道和巷道周围的墙壁;出资1.1万元在村内主要位置做了彩绘文化墙40余幅,面积达240平方米。
罗河村是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只有10800元。“形成村里的支柱性产业,让村集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是重中之重。”曹玉华说。
他带领村干部入户走访,在党员和群众会议上,让村干部各抒己见,将村子重大问题和敏感热点问题一律公开,在处理上级下拨的3.5万元扶贫款问题上,不仅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还制订了详细落实方案,最终做到了没有一丝纰漏。
摘掉“贫困帽子”
事业有成的曹玉华,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自己的内心逐渐沉静下来。他常说:“生命的价值是把自己的能量奉献给他人和社会,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无私付出。”正因为这种感悟,他才下定决心返回家乡,毅然挑起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是曹玉华最迫切的梦想。生意上的事需要打理,村内的工作需要他去落实,为了把所有工作做好,他总是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很难保证自己休息的时间。当村干部劝他休息一会的时候,他总说:“罗河的老百姓太难了,让大家伙儿尽快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我能等,可是老百姓能等吗?”
“曹书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因为自己事业的成功而目空一切,反而能谦虚谨慎,在村级产业选择和发展规划上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为人处事上表现出令人敬服的道德力量。”罗河村会计王传秋说。
每次群众会议上,曹玉华都倾听不同声音,在涉及村级重大事项方面,他恪守底线严格按程序办事,在和干部群众相处方面,也做到了“与人为善、与邻为伴”,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今日的罗河村,仿佛一棵历久弥新的古树,在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后,一夜之间倏然绽放,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高涨。
新闻推荐
“乡村之星”发明“傻瓜沼气池”,“乡村之星”发明“傻瓜沼气池”
六旬老农建起省内唯一民办科研机构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