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听取麦积区杨湾村干部介绍灾后重建情况
▲副省长张晓兰询问天水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情况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看望困难群众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询问农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2009年民政工作综述
民政工作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承担着社会保障、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大量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政府最基本的职能。做好民政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天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09年,是天水市应对挑战、克难攻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各项工作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取得新的进展,为全市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灾后重建重点,惠民利民实事落实新目标。农村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部完成。省上确定天水市2009年农村居民灾后重建任务22154户,已于2009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截止2009年11月30日,全市75858户重建户和33692户维修户的重建维修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市共下拨灾后重建资金12.865亿元,落实灾后重建政府贴息贷款12.68亿元。给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任务按期完成。截止五月底,全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后,秦州和麦积两区保障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173元提高到190元,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张川五县保障标准由原来的月人均138元提高到152元。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后,参保人数达到25.24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10.95万人,人均月补助5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标后,供养标准由往年的1452元提高为年人均2046元。有效地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基层政权工作经费得到落实。为了改善基层的办公条件,提高街道、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省上决定从2009年起,每个城市社区补助公用经费3万元,全市103个社区每年共需补助309万元。补助经费于2009年8月底前下拨到位。初步改善了基层政权工作经费难的问题。
——突出措施落实重点,社会救助和救灾工作取得新突破。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发放到位。城市低保全年保障44495户109030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13479.91万元,月人均补差105.72元。发放临时副食品价格补贴7424万元。农村低保全年保障69624户25240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5087.85万元,月人均补差49.82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3518户16108人,全年发放供养资金3295.67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效果明显。全年发放农村困难群众重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424万元,累计救助60553人(次);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47587人,资助资金124.1万元。发放城市困难群众重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103.4万元,累计救助26876人(次);资助参加城市居民医疗保险21620人,资助资金33.2万元。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2009年,天水市遭受了较为为严重的干旱、暴洪、冰雹、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减产,全市共有303.1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成灾面积207.4万亩,绝收面积28.65万亩,受灾人口达40.5万户182.2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4215.35万元。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及时组织力量查灾、核灾、报灾,组织群众多形式开展生产自救。先后下拨救灾资金5822万元,妥善安排了灾区群众的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突出基础建设重点,城乡社区建设实现新拓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在对全市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派员外出考察、学习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初步提出了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总结推广了秦州区天水镇咀头村、太京镇窝驼村农村社区实验试点经验和甘谷县大像山镇杨赵村、五里铺村等村委会与开发商合作建设农村社区阵地的经验。各县区也都选定2-3个村进行了试点。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中,重点对2008年安排的5个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和9个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建设项目进行了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去年新安排社区阵地建设项目10个,协调市财政落实建设资金200万元。目前,项目建设起步良好,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推进了城市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确定上报了秦州区天水郡街道办事处西十里社区、武山县城关镇渭北社区为两个城市示范化社区,其中秦州区天水郡街道办事处西十里社区被评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受到国家民政部的表彰。
——突出双拥工作重点、优抚安置工作得到新推进。结合省上双拥模范城(县)届中检查评估工作,制作天水军民抗震救灾和天水市双拥创建工作的电视专题片,编印了《天兰双拥文明线活动纪实》和《天水市抗震救灾双拥工作纪实》。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市委、市政府、天水军分区组成拥军慰问团,专程前往宁夏对驻市68202部队进行了跨区慰问,并先后组织全市十多万群众参加了驻市68202部队“跨越--2009”实兵实弹演练凯旋归来仪式,96363部队国庆阅兵凯旋归来仪式,天水预备役旅“陇原--2009”应急处突外训演练阅兵仪式等一系列双拥宣传活动。在市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5600多万元建设“天水市军警民综合训练基地”,投资860多万元完成了驻军68212部队门前路桥工程,援建军营图书室8个。驻军部队先后出动兵力2800多人(次),车辆920多台(次),支持地方“三城联创”活动,开挖清理河道23公里,援建新农村建设9个。全市10425名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医疗保障、参核人员评残和抚恤等各项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协调下拨各类抚恤补助经费3091万元。同时,积极推进“经济补偿、扶持就业、重点安置、城乡一体”的安置制度,2008年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已完成95%以上。
——突出强化服务重点,社会福利事业拓宽新领域。福利彩票销售突破亿元大关。以拓市场、树形象、挖潜力、抓管理为重点,积极开展乡镇布点,健全销售网络。并通过认真分析市场形势,广泛组织营销宣传,建立样板店规范店,树立福彩品牌形象等措施,积极引导彩民购买福彩,福利彩票销售突破了亿元大关。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32亿元,较上年增长115.1%,为全市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筹备了一定的建设资金。社会福利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殡仪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于2009年10月13日动工,总投资1100万元,预计今年5月底完工。市儿童福利院新建项目已经启动,总投资1650万元,已办理土地征用手续,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各县区实施的10个社会福利服务项目进展顺利,有的已建成投入使用。
——突出依法规范重点,社会事务管理体现新作为。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按照“政府倡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的要求,加大培育引导力度,形成了积极推进、形式多样、规范管理的工作局面。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已发展到2340个,其中社团656个,民非单位914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770个,在和谐天水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诚信自律建设扩大到所有社会组织并取得成效。陇南、天水、定西线第二轮边界线联检工作已经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健康开展。积极应对清明节长假祭奠活动,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开展了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全社会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的风尚进一步深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5月份和11月份,两次组成工作组对两区五县的32个婚姻登记处2007年以来的婚姻登记档案和收费情况进行了抽查。针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婚姻登记员变更频繁、大多数现任登记员没有资格证的现状,市民政局于2009年12月4日举办了全市第二期婚姻登记员培训班。对各县区民政局分管婚姻登记工作的领导、业务骨干,全市86个婚姻登记处的登记员进行了培训。为天水市婚姻登记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突出为老服务重点,老龄工作水平得到新提升。全市已累计为3万多名老年人办理了《优待证》。市、县区都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列入财政预算,一次性拨付给老龄部门组织发放。市内各国有公园、图书馆、体育场、影剧院等场所对所有老年人实行免费开放。持证老年人就医“四优先一减半”、免费如厕、免购门票游览麦积山风景区和市管各景点等优待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在城区内乘坐公交车享受60%刷卡优待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优先落实参保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待遇。卫生系统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对一些80岁以上和特别困难的老年人减免了个人承担的费用。
——突出广辟善源重点,社会慈善事业得到新发展。去年全市慈善工作积极倡导社会慈善意识,广泛开辟慈善资源,多方筹措慈善资金3870万元,共实施慈善项目21个,主要有农村敬老院建设,学校灾后重建,浙江万向扶贫项目,“微笑列车”儿童心脏免费手术,“中华阳光医疗工程”等。市慈善总会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授予的“微笑列车项目突出贡献组织奖”、“微笑列车项目突出贡献支持奖”、“微笑列车项目突出贡献奉献奖”等三个奖项。
——突出提升素质重点,民政自身建设取得新实效。认真组织和实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民政系统的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树立了民政为民、服务大局的理念,激发了干事创业、积极向上的热情。从制度层面,提请市委常委会议研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天政发〔2010〕3号),为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高度重视民政部门自身建设,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规范和完善了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和惩防体系建设,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树立了廉政为民、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同时,强化了干部职工培训,使干部职工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抗震救灾志·天水卷》编纂工作严格按照编纂要求,分门别类、记载翔实、内容丰富、脉络清楚,比较完整收录了“5·12”地震的史料,受到省厅的表扬。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财务管理、人事教育、新闻宣传、档案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两案”办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社会帮扶、维稳等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
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服务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难、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评为2009年目标管理一等奖;被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军民共建天兰双拥文明线活动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残工委评为甘肃省扶贫助残先进集体;被民政部救灾司、国家减灾中心评为减灾宣传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全市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先进单位;被市总工会评为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2010年民政工作任务
2010年全市民政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基本思路,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务,着力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加强民政能力建设,科学规划民政发展蓝图,全面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天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项目建设既是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民政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抓手。要把握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以及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增强项目意识,创新发展理念,增强抓项目、促发展的能力,加速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各县区、局属各单位要把项目工作列入今年民政工作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全年民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精心谋划,全力争取,集中力量抓紧抓好。一要认真实施好“双五、双十、双百示范工程”,对已经下达的示范工程项目要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达不到创建标准的项目要及时调整,并要做好新项目的补充工作。二要紧抓国家和省上实施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含社会福利)专项规划的机遇,重点做好灾害信息管理数据库、救灾物资储备库等综合减灾防灾项目和福利院、敬老院等公共福利服务设施项目的前期论证、储备、争取和对接工作。对计划今年完工的建设项目,要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门的项目班子,责任靠实到人,排出工期计划,限期完成。同时严格工程质量,强化项目资金使用的跟踪监督管理,努力打造“阳光工程”。三要努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各县区要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民政公共服务机构内部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靠制度管人、管事,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服务对象提供人性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
——规范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三个群体”生活水平。社会救助工作必须以规范运作的制度建设为前提,以规范运作程序为保障,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目标,切实维护困难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一要圆满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城乡低保提标、实施居民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省委、省政府为民承诺的3件实事,各县(区)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在6月底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提标后城市低保秦州、麦积两区要达到209元,五县要达到167元,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月人均65元。要严格按照省上要求,摸准困难人口底子,合理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按期完成提标任务。二要不断规范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重点抓好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市、县(区)要在6月底前出台低保操作规程或实施细则。从规范程序入手,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和三榜公示制度,切实做到保障政策、对象、资金三公开。要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加大投入,加快敬老院和“五保家园”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三要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各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建立各级救灾评估机制,加强灾害信息员培训,切实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救助工作,及时查灾、核灾、报灾,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确保灾区社会稳定。要严格执行救灾款物监管制度,完善灾民救助卡制度和探视制度。要加大协调力度,落实同级财政实列实支救灾配套资金。扎实推进减灾宣传和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以和谐稳定为目标,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各县(区)民政局要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履行指导职责,扎实推进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要指导做好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要充分体现村民意志,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不法行为,确保选举依法有序开展,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等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积极推广河南“四议两公开”经验,重点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转化工作。二要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健全完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逐步形成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治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要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探索,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群众受益面;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促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全面推开。三要拓展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要巩固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在承担政府下放职能、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扎实推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完善评估体系,扩大宣传引导,培育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社会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四要积极稳妥做好区划地名管理。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内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以满足需求为方向,大力发展适度普惠型的民政公共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基本要求。要在积极发展补缺型社会福利服务的基础上,建立适度普惠型福利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努力提高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今年,各县(区)要切实抓好县级综合福利服务中心项目以及农村敬老院项目的建设工作,着力改善民政福利设施条件。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和购买服务途径,扩大社会公共服务覆盖范围。要加强社会福利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考察参观学习等方式,增加福利机构现代管理服务新知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二要切实改善“三无”人员和残疾人生活条件。各县(区)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福利机构中的“三无”老人、孤残儿童供养标准和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确保“三无”人员基本生活。认真组织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和“爱心希望走进甘肃--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康复计划”、“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三要不断提高老龄工作整体水平。把“配强领导、配齐力量、配足经费”为主要内容的老龄基础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实现市县两级老龄办专职人员不低于7人和4人、市县两级老龄事业经费按规定标准列入财政预算的目标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行居家养老的城市社区不低于50%。搞好农村“空巢”老人帮扶试点工作,全面推行特困老年人“定人定点定时”探视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建立高龄老人生活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四要积极做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和慈善工作。坚持“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福彩发行工作方针,扩大乡镇布点,完善营销网络,改善服务条件,建立完善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福利彩票销量稳中有升。以争取和实施慈善项目为龙头,多办惠及困难群众的实事好事,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慈善工作。甘谷县3月15日常委会议研究确定成立了甘谷县慈善协会,核定人员编制5名,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县区要借鉴甘谷县的做法,成立慈善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解决工作经费。积极兴办“慈善超市”和“爱心超市”,继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促进慈善救助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五要继续规范婚姻、收养登记和殡葬管理服务。建立婚姻登记人员业务培训和资格年检制度,加强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墓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殡仪服务和管理。当前要重点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文明祭扫活动的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收养工作规范化管理,积极稳妥地做好涉外送养工作。
——以服务国防为己任,促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再上新台阶。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是民政部门最传统的工作之一,但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一直困扰各级民政部门,退役士兵安置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创新工作载体,推进双拥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为开展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一要扎实推进双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军地援建“双十工程”活动,进一步完善军地援建工作计划,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方式,丰富双拥创建内容,掀起新一轮双拥创建新高潮。二要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要依据国家提高后的抚恤补助标准,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水平。要普及“一站式”即时结算办法,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进一步规范伤残评定、烈士审批、抚恤关系转移工作。做好其他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体检评残和复员干部解困维稳工作。三要认真做好退伍安置和军休工作。在抓好安置计划落实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深化安置改革上来,对当年没有在计划内安置就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各县区要通过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途径全部予以安置。全面落实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和房改政策。深入开展“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军休工作服务管理水平。
——以科学发展为总揽,认真编制“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既是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民政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事关民政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各县(区)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求实,早着手、早谋划,深入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和即将出台针对甘肃省的扶持发展政策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找准与民政事业发展的切合点,在认真总结评估“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需求,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推动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信息化进程。加强民政法制和科技工作,是推动民政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一要提高对民政法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要树立依法行政、立法先行的理念,加快民政法规建设进程。三是加强对民政法制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四要进一步加强民政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工作力量,确保各项信息化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五要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社会工作师注册登记、管理服务和继续教育工作。
——以作风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民政为民服务水平。各县(区)民政局要以作风建设为核心、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勤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服务能力。第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促进全市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要全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第三,要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各县区要认真借鉴张川县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乡镇设立民政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解决工作经费,切实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为全市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民政系统行风政风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做到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民政系统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向上,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创新务实,不断推进现代和谐民政的科学发展,为实现天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记者张树平【本报讯】5月6日下午,副市长彭鸿嘉带领市农业局、林业局、民政局、财政局、果业局等相关部门领导检查了甘谷县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5月4日18时50分至19时30分左右,...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