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裴亮亮
盛夏时节,走进甘谷县六峰镇中洲村,一座瓷砖贴面的三层小楼矗立在硬化的通村水泥路旁,墙壁醒目处挂着村党支部、村委会牌子。在功能各异的房间里,有的村民在读书看报、写字画画,有的育龄妇女在接受环孕检服务……这是该县推行“5+1”模式强化农村阵地建设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
近两年来,甘谷将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做为“抓基层、打基础”的关键性措施,纳入党建目标责任书,定目标,建机制,强措施,抓落实,探索总结出了乡村自建、项目带建、学校改建、开发建设、盘活资源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建设等6条路子,拓展村级阵地建设渠道,加大村级阵地投入力度,2008年投入200万元新建阵地22个2100平方米,2009年投入250万元新建、改扩建阵地26个。过去以农户家为活动阵地的“打游击”现象已不复存在,86%的村实行固定场所办公、村干部轮流坐班等制度。
在建好阵地的同时,甘谷针对部分村办公用房闲置,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实际,转变观念,大胆探索,着眼于发挥村级活动场所“六大功能”,积极探索出“5+1”模式,即以村“两委”办公室为基础,配套文化室、警务室、计生室、卫生室和综合超市的运行模式。文化室以农家书屋为主,吸引群众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科技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开展象棋比赛和书画交流;卫生室主要是吸纳村上个体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经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计生室主要开展政策宣传、育龄妇女婚育知识咨询服务;警务室由乡镇派出所下派警务联络员负责,维护村上治安,方便群众报警;便民超市由县上大型超市统一供货,为群众提供生活用品。
“以前村民有事才到村上来,推行“5+1”模式后,一有空闲就来各取所需,村级阵地真正成了农民的第二个家“甘谷六峰镇中洲村支部书记李守记自豪地说。
目前,全县已在具备条件的24个村级活动场所合理设置办公用房,全面推行这一模式。当地群众办事有了固定去处,活动有了娱乐场所,购物有了质量保障,就医条件和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升,村级阵地真正成了当地党员群众的“议事堂”、科学知识的“培训处”、农村致富的“信息港”。
新闻推荐
□特约记者史载【本报讯】盛夏时节,甘谷县10多万亩蔬菜基地生机盎然,鲜嫩翠绿的辣椒,顶花带刺的黄瓜,鲜红发亮的西红柿惹人喜爱。今年以来,甘谷县蔬菜生产持续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15.5万亩...
甘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