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裴亮亮
“安远川,天天下雨都嫌干”。这是甘谷干旱山区缺雨少水的生动写照。2010年,当旱区碰上几十年不遇的旱灾时,本该收成不乐观的甘谷农民却满怀着丰收的喜悦。这一惊人变化,源于甘谷在实践中探索推广的新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技术的广泛运用。
“今年我的19亩穴播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20斤,和普通小麦相比亩均增产400斤左右,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期间遇到了严重的“卡脖子”旱,但我的小麦几乎没受影响”。56岁的甘谷县大石乡咸川村农民汪随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汪随成所采用的全膜穴播小麦种植技术,是一种集雨增墒、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免耕、多茬种植为一体的高效旱作农业新技术。其实,从地膜小麦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凝聚着甘谷广大群众和农技人员17年艰辛探索的智慧和汗水。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地表蒸发,提高土壤抗旱保墒效果,探索出由半覆膜发展为地膜全地面覆盖技术,该县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使该县干旱地区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重大转变,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金亮告诉记者。
据统计,今年甘谷推广全膜覆土穴播小麦10.1万亩,亩均产量达305公斤,增产110公斤,总增产粮食1111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333.1万元。
新闻推荐
□特约记者史载【本报讯】盛夏时节,甘谷县10多万亩蔬菜基地生机盎然,鲜嫩翠绿的辣椒,顶花带刺的黄瓜,鲜红发亮的西红柿惹人喜爱。今年以来,甘谷县蔬菜生产持续发展,蔬菜种植面积达15.5万亩...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