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年葆东罗双红
7月20日,一名男婴在甘谷县大像山镇卫生院诞生了,父亲给他取名“王新合”,以表达对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感激之情。
王新合的母亲是大像山镇的农民,2005年参加了新农合,这次为了省钱,她本想在家里生孩子。卫生院的医生动员她住院分娩确保母子平安,并告诉她新农合基金可以补助。于是,她只花了300多元钱,就生了个胖小子。王新合的父亲感慨道:“从古至今,哪有农民生娃政府补钱的!”
像王新合的母亲这样参加新农合得到实惠的事例在天水农村不胜枚举。新农合在农村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参合农民把新农合形象地称为“健康的保护伞”。
“新农合救了我丈夫的命和我们全家。”甘谷县大石乡马川村的村民贾淑琴逢人便说这句话。
2008年初,贾淑琴与丈夫马军军去新疆乌鲁木齐打工,一天,马军军因肚子痛到医院去看病,一检查才发现是得了直肠癌,阴影笼罩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远在异乡的贾淑琴马上与甘谷老家的亲人联系,东罗西凑借了近10万元,让马军军住进了乌鲁木齐肿瘤医院,并为马军军做了直肠癌根治手术。“这次治病所花的钱几乎全是借的,这个病后续治疗还要继续花钱,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幸好,丈夫参加了新农合,前期治疗所花的5万多元,县上报销了将近一半的费用,这次再将后期花费的4万多元报销一部分,家里的负担可就轻了许多。”7月28日,在甘谷县卫生局农合办办理报销手续的贾淑琴激动地对记者说。“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看了病,到家乡也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样的好事在10年以前想也不敢想,感谢政府出台了这么好的政策。”
“以前,在农村只要家里有一人生了大病,全家人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害怕生病、不敢看病恐怕是当时绝大多数农民对生病的共同感受。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有了新农合,面对大病、重病,农民负担轻了,压力小了,底气也足了。”甘谷县卫生局农合办副主任张德宝感慨地对记者说。“至目前,甘谷县参合531610人次,参合率94%,大病住院报销14238人次,支付农民大病住院报销资金2252.3万元。从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农合真正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一直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天水市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让一些农民“谈病色变”、“有病不治”。为了增强天水市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05年,天水市建立了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出资的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作制度,在武山县进行试点。自2005年开始试点至今,在中央制定的原则框架内,天水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至目前,参合农民2860681人,参合率95.47%,有215.69万人得到新农合医疗补助,补偿医疗费用28058.27万元。
新闻推荐
原甘谷县委顾问,副地级离休干部张厚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8月23日下午7时在家逝世,享年87岁。2010年8月27日下午4时在甘谷县西关杨家巷家中举行悼念活动。...
甘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