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新闻 清水新闻 秦安新闻 甘谷新闻 武山新闻 张家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天水市 > 甘谷新闻 > 正文

一个人口大县对教育的“崇拜”(上) ——甘谷高考蝉联全市15连冠探究本报记者 成雄 特约记者 史载 文/图

来源:天水日报 2014-08-17 08:26   https://www.yybnet.net/

“海峰北邮的录取书来了。”近日,在甘谷县安远镇蒋山村,王海峰考上北京邮电大学的事不胫而走,成为全村最火热的话题。

这已经是王海峰家近几年考取的第二个大学生,王海峰家又一次成为全村人羡慕的焦点。

王海峰此前就读于甘谷三中,家里离镇上有10里山路,王海峰的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供养王海峰和他姐姐读书,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艰苦,但王海峰和他姐姐自小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最终都考上了大学。

王海峰一家的故事,正是甘谷教育“五苦精神”的折射,是甘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凭着“党政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五苦精神”,甘谷取得全市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总上线人数的15连冠。

就在今年,甘谷县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理科生共6626人,比去年减少717人。全县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理科生中,二本上线2251人(不含三校生二本上线12人,艺术类文化课二本上线2人),上线率为33.97%。全县600分以上考生共计29人,其中理工类28人,文史类1人。全县600分以上考生共计29人,其中理工类28人,文史类1人。各中学二本上线人数依次为一中970人,二中618人,三中259人,四中168人,六中221人,私立学校等5人,达到了“片片云彩都下雨”的效果。

至此,甘谷县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总上线人数连续15年居全市第一,三校生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6年居全市第一,继续在全市领跑。

甘谷考生在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其实是县上多年来矢志不渝重教兴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缩影。

据统计,甘谷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由2000年的312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54712万元;校舍总面积由401925平方米增加到652664平方米。

甘谷有63万多人,面对庞大的人口现状,以及教育资源欠缺的实际,甘谷县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项目188个,新建或改建校舍、危房23.01万平方米,新建城乡幼儿园8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社会环境下,与其他富裕地区相比,甘谷依然是一个贫困县。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自恢复高考以来,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70000人,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有19人,400余人获得博士学位、2300余人获得硕士学位、近1.6万人获得学士学位。

这一组数字折射出的教育魅力,是近年来甘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非凡成绩的深度映照。甘谷以其崇文修德的文化底蕴,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情牵教育的地方领导,爱岗敬业的辛勤园丁,奋发刻苦的莘莘学子,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改写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创造着令人瞩目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教育发展史上的佳话。

党政苦抓

“教育优先发展”绝不是口号

“在甘谷,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教师,最让人羡慕的事情是考上好大学。”已退休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崔凌说。

甘谷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来已久,兴盛至今。在甘谷,许多名人的贡献和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

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磐安镇水沟村的王权是清末陇上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书法家,王权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祖父为秀才,父亲是举人。16岁那年,王权考中秀才。1844年,王权在22岁时考中举人。但在此后的三次进京会试中,王权因种种原因均未能考中进士。三次失败的会试之后,王权决定放弃科举,从此开始专事地方教育工作。王权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累计超过了20年。他先后主讲于新兴、文兴、文昌、兴文、天水和陇南等书院,为地方培养了很多有用人才。关陇一带人称“张青天”的张世英即出自王权门下。清末名臣、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称赞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甘谷人宋梓是清末宣统元年优贡生,民国二年,以共和党员身份担任众议员。民国十二年(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宋梓愤而离京。回到故乡后,在天水担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听说宋梓在外做官多年,却落得一身债务,便主动表示愿替宋梓归还全部债务,宋梓想到,甘谷教育落后,何不用孔繁锦赠款为甘谷办教育呢?于是表示愿意接受孔繁锦赠款。宋梓收到孔繁锦的6600大洋后,又多方筹集资金,加上东鲁学堂资金5500大洋,每年在县内种植的烟每亩罚款附加一成,创设市行及畜税附加,于1925年利用原南街训导衙门的旧址创办了县第一中学。

后来,朱绍良担任甘肃省长,宋梓被聘为省府顾问。宋梓晚年,把一生珍藏的图书捐献给甘谷中学。

“在甘谷,教育有良好的积淀,‘教育优先发展\’绝不是一个口号。”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甘谷教育有它的根,也有它的脉。这个脉,就是历届领导接力棒式的苦抓,就是历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倾情支持和投入。”

甘谷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宣传、推介、展示甘谷的亮点和品牌。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甘谷,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支持是无条件的。”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2005年,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场所搬迁到驻地部队团部,2012年搬迁到统办楼,原来驻地部队团部的47亩土地全部划拨给甘谷一中。”

“一亩土地按照市场价300多万计算,47亩地就能卖到1亿5千多万元。”甘谷县教体局副书记张胜平说:“这就相当于县委、县政府一次给甘谷一中支持了1亿5千多万元。”

“这里新建的教学楼秋季开学将投入使用。”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这一下子让甘谷一中的面积增大到100多亩,大大缓解了甘谷一中校区生均占地面积偏小的问题。”

“领导苦抓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李永强说:“每年县上都会由领导带队对学校进行调研,每年两次,已经形成惯例,每年的高考分析会,都有县上领导参加。”

李永强说:“如果离开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样样弄不成。”

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说:“甘谷三中尽管地处安远镇,但县上领导会经常到学校来,有时是专程来,有时到附近调研工作,抽空也要到学校来,而且不提前打招呼。”

“一次申君明县长告诉我,到校园里,感觉心情很好。”杨卫东笑着说。

2013年9月7日,甘谷县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委书记贾忠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甘谷作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的贫困县,要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在“统筹”上下工夫,在“均衡”上抓落实,在“改革”上求突破。要按照“高中教育抓内涵,义务教育抓均衡,幼教职教抓发展、民办教育抓提升”的思路,统筹发展各类教育。要大力扶持山区薄弱学校,扩大城区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配备,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严格落实划片招生制度,有效解决优质生源集中在少数学校的突出问题,尽可能地实现公平办学,逐步形成生源均衡、师资均衡、条件均衡、质量均衡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在甘谷,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绩,民以支教为荣,这是多年形成的传统。政府的关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这里,家长种田,就是为了供孩子读书;老师自学,就是为了教给孩子更多知识。这样一来,学生都会拼命学习。”甘谷县教体局副书记张胜平说。

甘谷县的主要领导认为,教育公平关乎群众利益,要在注重教育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坚持资源公平,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程序公平,加强制度管理,做到有序竞争、公开竞争、公平竞争、阳光竞争。

“结合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县上在今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完全按照分数和志愿录取,杜绝了人情关系。”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

教师苦教

“不把校长当官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甘谷的教育质量和高考辉煌,与一大批各级各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教师密切相关。

教师和校长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快教育发展,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需要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师德高尚、善于管理的优秀班主任队伍;需要造就一支理念先进、勇于开拓、治校有方的高素质校长队伍,这是社会各界的期盼,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所好学校必然有一位好校长。”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在甘谷,一位校长的成长经历一般为好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只有专业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才能当上校长。”

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的经历,恰恰说明校长岗位要经历的历练。杨卫东在甘谷五中任教15年,1986年起担任五中教务主任,后调往二中担任教务主任,再后来调往三中担任副校长,2011年起担任校长。几十年来,杨卫东一直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今年6月,甘谷三中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示范学校。

“而且,校长不是官。校长们除了正常的管理工作、观摩教学之外,必须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进入教学一线。”李永强说。

甘谷现任中小学校长是清一色的“名师名家”,拥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园丁奖”等多项荣誉,在不同学科能够独当一面,教学水平广受赞誉。

“甘谷县教体局在抓校长队伍建设中,将精细化管理、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甘谷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永强说。

在校长的带动下,甘谷的教师队伍呈现出风清气顺的局面。甘谷三中校长杨卫东说,在三中,班主任大家都抢着当,课大家抢着带,谁的课带得好,在学校地位就高,他们就是学校的正能量。

所以,在甘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老师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

甘谷二中副校长冯俊仁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流传的是“五苦精神”,其实学习、教书有苦也有乐,甘谷教育用“三苦两乐”表述应该更为准确,即: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甘谷二中正在打造“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组成实际,对课堂教学时间大体做了如下划分,课堂上60%的时间用于教师讲解、引导、点拨,30%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巩固、小结、提高。也就是说,如果把一堂课的时间看做10,老师讲授的为“6”,学生自学就为“3”,总结巩固就为“1”。

“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苦,但也有不少乐趣,比如6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甘谷二中副校长冯俊仁说。

新闻推荐

小苹果成就大产业——甘谷县发展果品产业侧记见习记者冯丽娟

近年来,甘谷县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高度重视果品产业发展,以打造南北浅山两个百里林果产业带为重点,坚持跨流域连片规划,建设大规模、标准化果椒示范基地,狠抓果农培训和果园管理,示范...

甘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人口大县对教育的“崇拜”(上) ——甘谷高考蝉联全市15连冠探究本报记者 成雄 特约记者 史载 文/图)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